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南明王朝的厦门保卫战:明军难得的以弱胜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厦门岛的西面绿色的部分属于漳州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海门岛”的岛屿,这里是控扼九龙江的要地。九龙江是福建省最长的河流,从闽北的武夷山区直下至闽南入海。在满清严格迁界禁海之前,明军修造大船的大木料都是爱国民众自龙岩、南平一带采伐出来,顺着九龙江偷运出来的。
    厦门岛的正东,即与其唇齿相依的金门岛。厦门岛的东北方,黄色的部分,即是泉州府的辖地。泉州港和漳州港都在这张小地图之外。
    看过这张地图,想必大家都能理解郑成功为何把防卫重点放在了高崎村和海门岛。面对来自同安县和漳州的海陆进攻,此二地都是必守之处。面向泉州的东北方有周全斌(同安县人,即当初在镇江城外率领铁人队与管效忠血战的将领)、郑泰等得力将领统率的舰队在海湾内巡弋备敌。
    满清方面则是这样布置的:
    满汉陆军大部数万人集中在同安县,由达素和同安总兵知名汉奸施琅亲自统率;自浙江沿海南下的船队已经乘隙进入泉州港,准备策应同安主力的行动。漳州方向,则由满清福建总督,“假满”李率泰统制,明军叛将黄梧为副将。来自广东的水师许龙和苏利部则将从水路自揭阳、潮州一带出发进攻厦门。
    李率泰和黄梧这两个人还是值得介绍一下的。前者与管效忠的身分类似,是汉军旗人,当然,也就是汉奸。这个人也算一名猛汉奸了。他曾跟随皇太极征察哈尔、征朝鲜、征锦州、掳掠山东。满清大举进入中国之后,又跟随多铎破潼关,屠扬州,下江宁,克苏州,屠江阴;再往后又跟随博洛平浙江、福建。李定国在西南站稳脚跟后,李率泰又在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承畴的推荐下做了两广总督,从李定国手里夺取了不少地方。其时他正在福建总督任上,专职对抗东南沿海的明军。这个人的“荣爵”相当的不少,可惜都是些黑话,我一个都看不懂:掠山东后,升“梅勒鹅珍”;平浙江后,授“二等阿达哈哈番兼拖沙喇哈番”;永历五年犯了错误,被降为“拜他喇布勒哈番”;永历六年又被升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而后者之可耻程度与李率泰比起来怕是尚有过之。黄梧本是郑军将领,任职前锋镇主将,深得郑成功信任。永历十年(1656年),黄梧在一次与尚可喜的作战中因为指挥不力致三百多名铁人牺牲。郑成功虽未加追究,但黄梧一直心怀不安,就乘海澄守将王秀奇到厦门开会的时候将海澄总兵华栋杀害,以城池投降满清。海澄在厦门的西面,是当时郑成功治下最坚固的城池,郑成功在那里囤积了大量大炮、火铳、火药和粮食,准备以此为据点西进广东与李定国会师。黄梧的投降导致郑军数年的积蓄尽失,不得不推迟了西进的行动,终令全局败坏。但这也许还不是最坏的。黄梧在投降满清之后,为讨好满人,灭绝汉人的抵抗势力,向满廷献上了《平海五策》,主要内容如下:
    一、郑氏在金厦弹丸之区,得以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在是由于沿海人民走险,将糖饷油铁桅船之物供应。为今之计,须将沿海省分山东、南直、浙江、福建、广东诸省将沿海三十里之内居民全部迁入内地,不许人民在沿海居住,并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如此郑成功则不攻自灭。
    二、所有船只,全部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树立椿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年郑氏海师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
    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虽然在京受押,但郑成功贿赂商贾,南北兴贩,时通消息,宜速究此辈,严加惩治,货物入官,则交通可绝矣。
    四、成功之祖先坟墓在各处,叛臣贼子罪诛及九族,何况其祖乎?应加以迁毁,堕露殄灭,使其命脉断,则种类不待诛而自灭。
    五、投诚兵官散住各府州县,虚靡钱粮,倘有作祟又贻害地方不浅,可将投诚官移往各省分垦荒地,不但可以散其党羽以绝后患,又可建设。
    这五条何其毒也,而满清果然一一执行。迁界禁海之后,自广西及至辽东,沿海三十里内成为一片焦土,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自不待言,此举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作用可想而知。满清封他为“海澄公”,后来又依言斩了郑芝龙和郑成功的三个兄弟,消息传来时正在台湾的郑成功即气急吐血,不久以三十九岁之英年早逝。随后满清又扒了郑氏祖坟,气得郑经咬牙出血。嗣后“三藩之乱”暴发,明军再一次登陆福建,短暂光复闽南,便将这十恶不赦的汉奸全家斩绝。据说现在此人尚有些遗迹在福建留存,尤其是在他的家乡平和,但是政府完全不加保护,任其倾颓。这一点上,我认为政府做得很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