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甲午战争:压垮中国帝制的最后一根稻草(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易 佚名 参加讨论

    
    甲午战争与旧秩序的崩溃
    渴求复兴,企盼强国,是中国人久远的梦想。一部名为《复兴之路》的历史政论系列片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时,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复兴之路》对一些此前不甚明晰的史实及争议人物有了重新论述,比如清末洋务派的变革运动,虽然最终没能解决中国的复兴问题,但它毕竟是中国人最早发出的自强的声音,是一场自救的行动,是中国迈向近现代化的开始。这里我们特意选取一篇与此有关的综述性文章,让你从文字背后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并有所深思。
    当京城的绿营兵在1894年秋天奉令调至山海关时,人们有理由为大清帝国的未来表示忧虑。一位目击者说,人与马都很瘦小,还没走出城南就已挥汗如雨,马鞍上挂着鸦片烟枪,一些士兵手里端着鸟笼,吐出嘴里的食物喂鸟,另一些人则显得又饥又渴,眉头紧锁。
    创建于19世纪初的绿营直属于兵部,创建者希望它能够替代战斗力曾强大一时,而彼时已日显衰败的八旗兵,但仅仅几十年后,它就追随了前者的脚印,不管是面对外敌还是国内的叛乱,它都显得不堪一击。长期掌管着大清国海关的赫德曾在1865年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帝国的军队只有当叛乱者撤退后才敢前进,杀几个农民谎报胜利。”而杭州一位粗通文墨的居民编出了这样的打油诗:“贼至兵何在?兵来贼已空。可怜兵与贼,何日得相逢!”大清帝国,这个以暴力建立起来的合法性政权此时却失去了战斗的力量。
    没人指望绿营兵能够击败日本。当大清国与日本的冲突在1894年7月爆发时,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李鸿章指挥的军队上,因为他们大都出身于湖南与安徽,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训练下,士兵装备了现代武器而非大刀长矛,出于对个人与宗族的尊崇,这些地方武装拥有了令帝国嫡系部队黯然失色的战斗力。而李本人一手兴建的北洋海军经过20年的经营,按照历史学家唐德刚后来的计算,它的装备水平已名列世界第八位,日本则排名第十三。它的指挥官大多在英美受训,与日本那边的对手曾是同学。1891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时,连日本的明治天皇也为舰队的实力发出赞叹。那正是一个美国军事专家马汉所说的“海权”决定国家兴衰的年代。
    2005年2月12日,我坐在刘公岛上看着那些被打捞上的舰队残骸。整整110年前的今天,北洋水师最后残存的武装力量也投降了,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凌晨自杀。关于那场持续了七个月的战争,历史学家已尽可能地挖掘出了尽量多的细节。但仅仅重温那段屈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历史早已过滤掉复杂的情感,只留下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数字,如果简单地重复它们,那么就如黑格尔所说:“我们从历史中所学到的唯一东西是,没有人能够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