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洪承畴长沙幕府与西南战局(9)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铁血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注    释:
    [1] 参见孟森:《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跋》,载《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第470-479页,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
    [2]第一次抗清高潮始于顺治二年(1645年)。随着南明鲁监国和隆武政权先后建立,清军战线的推进,在东南地区普遍出现了以反剃发斗争为标志的抗清斗争,形成了第一个高潮;在湖广,原明总督何腾蛟、巡抚堵胤锡等与李自成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部实现联合,编营十三镇抗击清军,以二年年底进攻荆州达到顶点,三年二月荆州之战失利后高潮消退。第二次抗清高潮始于顺治五年,清江西提督金声桓、广东提督李成栋及山西大同总兵姜瓖等先后反正投明,改变了明清双方在前线的力量对比,永历政权遽得劲助,南明军队先后控制了两广、贵州及四川、湖南、江西的大部,山东榆园军的活动也达到最大规模,形成第二个高潮。清军几乎倾巢而出,各个击破,终以金、李、姜等人战死、永历政权走上琐尾流离道路而告结束。
    [3]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8,《贰臣传甲·孔有德》,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
    [4]邵廷采:《西南纪事》卷10,《李定国传》,光绪十年邵武徐氏刊本。
    [5]《清史列传》卷2,《宗室王公传》二,《尼堪》。
    [6]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一《孝宗实录》,四年(清顺治十年)十一月乙未。第九册,第3835页,中华书局1980年3月版。以下简称《李朝实录》。
    [7]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18,下册,第682页,中华书局1957年5月版。
    [8] 费密:《荒书》第17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
    [9]《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六辑,第181页,顺治九年七月十二日《车克等为农民军四起饷绌兵单请调兵拨饷事题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
    [10] 《西南纪事》卷10,《李定国传》。
    [11] 顺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清廷令固山额真卓罗为靖南将军,与固山额真蓝拜率军增援广东,既为防止李定国军东进,也可增加谈判的砝码,但十二月初八即以钱粮不敷撤回京师。见《清世祖实录》卷70,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庚午条、十二月丙午条。《清实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85年8月版。
    [12] 刘彬:《李定国纪年》附《晋王李定国列传》,中华书局1960年5月版。
    [13]《李朝实录》下编卷一《孝宗实录》,五年五月乙未庚寅(清顺十一年)第3837页。
    [14] 《李朝实录》下编卷一《孝宗实录》,六年乙未二月(清顺治十二年二月)第3842页。
    [15] 见《清世祖实录》卷69,顺治九年十月丁未条;卷72,顺治十年二月乙未条;卷75,顺治十年五月己卯条、壬午条;卷79,顺治十年十一月戊戌条、卷85,顺治十一年七月己丑条等。
    [16] 《清世祖实录》卷75,顺治十年五月己卯条。
    [17] 《清世祖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二月庚子条、丁巳条、卷42,顺治六年正月乙亥条等。关于清初赦除前罪政策,还可参见何龄修:《李长祥的复明活动——附论清初关于赦除前罪的政策》,载《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8] 《清世祖实录》卷70,顺治九年十一月甲午条。
    [19] 《清世祖实录》卷74,顺治十年四月甲辰条,癸亥条。
    [20] 周秀英:《湘潭县志》卷32《艺文》二,休宁汪辉《湘上痴脱难杂录》,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21]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7《政绩》,顺治十年巡抚金廷献《请蠲赈疏》,嘉庆十五年刊本。
    [22] 周秀英:《湘潭县志》卷32《艺文》二,《湘上痴脱难杂录》。案:握金亲王即指郑亲王济尔哈朗。
    [23]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7《政绩》,顺治十年巡抚金廷献《请蠲赈疏》。
    [24] 《明清档案》第19册,A19-99页,顺治十一年四月十七日之二,《兵部尚书噶达洪题为经略洪疏参续顺公沈怠废难留请旨定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
    [25] 《明清档案》A25-15,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湖南失守疏防官员请敕部议》;《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53-562页,《经略洪承畴密揭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9月版。
    [26]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7《灾祥·兵难·附记》,乾隆十二年刊本。
    [27]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县年纪·清》,民国卅年六月刊本。
    [28] 金廷献:顺治十年六月揭帖《湖南生员举人翰林等投靠农民军进行抗清斗争及其失败情形》,载《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243页。
    [29] 《小腆纪年附考》卷18,下册,第690页。
    [30] 参见姚念慈《多尔衮与皇权政治》一文,载1996年《清史论丛》,1996年12月辽宁古籍出版社。
    [31] 《清世祖实录》卷43,顺治六年四月十二日庚子条。
    [32] 《清世祖实录》卷72,顺治十年正月丁酉条。
    [33] 《清世祖实录》卷75,顺治十年五月庚寅条。
    [34] 《清史稿》卷244,《列传》31,《赵开心》,第32册,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清世祖实录》卷76,顺治十年闰六月戊子条。
    [35] 清国史馆:《汉名臣传》卷1《赵开心》,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影印本。
    [36] 《清世祖实录》卷19,顺治二年七月壬子条。
    [37] 《明清档案》第17册,A17-81,顺治十年闰六月五日之一《皇帝敕命洪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五省》中原稿为“事关藩王及公者平行咨会,相见各依宾客礼”,后涂改为“事关续顺公者平行咨会,相见各依宾客礼。”可见清廷原欲赋予洪承畴与汉三王平等的权利,后也许是考虑到这样做太露骨,恐引起汉三王不满,才改为与续顺公沈永忠平级。
    [38] 第一次授予洪承畴敕印时有广东而无江西。大概是考虑到广东已派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管辖,故改为切近湖南而“袁州吉安一带余贼未靖”的江西。《明清档案》第17册,A17-81,顺治十年闰六月五日之一《皇帝敕命洪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及《明清档案》第17册,A17-134,顺治十年八月十五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缴原领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敕印》。
    [39] 当时的湖广包括今湖南、湖北两省,设一名总督,三名巡抚:即湖广总督,湖广巡抚,偏沅巡抚和郧阳巡抚。
    [40] 以上未指明出处者均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302页,顺治十年八月十五日《经略大学士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17册,A17-81,顺治十年八月十五日之一《皇帝敕命洪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五省》。
    [41] 《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307页,顺治十年闰六月十三日《经略大学士洪承畴密疏稿》。《明清档案》第17册,A17-76,顺治十年六月(日不详)之九《五省经略洪承畴题报选调山陕宣大关辽堪战将兵》、A17-77,顺治十年六月(日不详)之十《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调山陕宣大关辽堪战将兵》二份文件的内容相同,只是形式不同,一为题本,一为揭报。
    [42]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0页,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铅印本。
    [43]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98页,顺治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44]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第23页,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45] 《明清史料》辛编,第十本,第959页,崇祯十六年七月初三日《兵科抄出山西泽州沁水县贡生张道澄奏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影印本。
    [46] 盛元:《南康府志》卷12,《职官一·文职·国朝》栏目:有“张道隆,顺治间任,沁水拔贡”,此张道隆即为张道澄之误,同治十一年刊本。
    [47]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顺治十二年十二月《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5册,A25-35,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日不详)之八《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就近委补有司》。
    [48]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第九《官师传·蒋应泰传》。
    [49]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县年记·清》。
    [50] 《明清档案》第32册,A32-132,顺治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之三《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厅县官员》,《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81页,同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51] 王余英:《重修宁乡县志》卷7《职官志·名籍·国朝知县》,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52] 王余英:《重修宁乡县志》卷7《职官志·名籍·典史》。
    [53] 白:《湘潭县志》卷16《秩官》;卷17〈名宦附流寓〉,乾隆四十六年重修本。
    [54]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52页,顺治十二年十二月《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5册,A25-35,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日不详)之八《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就近委补有司》。
    [55] 《明清档案》第25册,A25-35,顺治十二年十二月(日不详)之八《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就近委补有司》。
    [56] 白:《湘谭县志》卷17《名宦附流寓》。
    [57]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2页,顺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4册,A24-16,顺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有司》。
    [58]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2页,顺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4册,A24-16,顺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有司》。
    [59]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86页,顺治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3册,A33-145,同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佐领官员》。
    [60]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86页,顺治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3册,A33-145,同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佐领官员》。
    [61] 李桓:《耆献类征初编》卷249《僚佐一·朱瑛》,第23页,光绪十年湘阴李氏刻本。
    [62] 范大桂:《汝城县志》卷19《政典志·武备》,民国二十一年刊本。案:洪承畴驻节长沙应为顺治十一年。
    [63] 黄榜元:《兴宁县志》卷11《秩官·政绩》,《秩官·知县》,光绪元年刊本。
    [64] 吴拱世编:《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98页,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报明楚粤侯任道府官员仰祈敕部酌用事密揭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月版。
    [65] 黄任:《泉州府志》卷50《国朝循绩·黄中通》,乾隆二十八年修,民国十六年补刊本;宗绩辰:《永州府志》卷13《良吏传·黄中通》,道光八年刊本。
    [66]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94页,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及《明清档案》A35-64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广藩司》。
    [67] 张扶翼:《黔阳县志》卷7《秩官·知县》,康熙年间刻本。
    [68] 黄楷盛:《湘乡县志》卷17《人物·宦业》,同治十三年刊本。
    [69]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0《人物·国朝·刘兆龙》。
    [70] 《清世祖实录》卷76,顺治十年闰六月辛巳条记载,有随行旗下官李本深等87员与洪承畴一起参加陛见。《明清档案》第31册,A31-76,顺治十四年正月十四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预补营将》也提到洪承畴随带出征的旗下官员有96人,其中一半多均在湖南等地得以补授实缺。又《明季南略》卷16,第521页记载洪氏离开北京前“随行官一百二十员俱引见”,稍有参差。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看来,洪氏从北京出发,随行官员近百人。
    [71]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72页,顺治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洪承畴《楚省藩司甚重员缺得人为要谨就近拟补仰祈敕部覆议事揭帖》。
    [72]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6《名宦·洪承畴》。
    [73] 以上未注明出处者,均见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第十,《先民传十·明周堪赓》。
    [74]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45,《遗逸·郭些庵先生事略》。
    [75] 《国朝先正事略》卷45,《遗逸·郭些庵先生事略附陶汝鼐传》。
    [76]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县年记》。
    [77]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湖南生员举人翰林等投靠农民军进行抗清斗争及其失败情形》(顺治十年六月金廷献揭帖),第24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78]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第三十《密庵先生陶汝鼐》,“日华歌(有序)”附录,道光二十三年新化邓氏南村草堂刻本。
    [79] 关于此案具体情况,可参见何龄修《湖南的抗清复明运动与陶汝鼐案》一文,刊1997年《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80]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县年记》。
    [81] 杨承禧:《湖北通志》卷154,《人物》三十二,《隐逸传》,民国十年湖北省公署刻本。
    [82]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5,《经略洪承畴纪略》,上册,第13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3月版。
    [83] 黄文琛:《邵阳县志》卷9,《人物上·政学·王尚贤附》,光绪二年刊本;姚柄奎:《邵阳乡土志》卷1,《历史·耆旧·王尚贤附》,光绪三十三年刊本。
    [84] 黄文琛:《邵阳乡土志》卷2,《人类·氏族·北路王氏》;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25《胜朝耆旧传十三·遗民》。
    [85]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40,《国朝耆旧传》十五《才俊》。
    [86] 孙柄煜:《会同县志》卷8,《秩官·教谕》载:“国朝车鼎瑛,邵阳人,顺治十五年任。”光绪二年刊本。按:实际上,会同教谕是个小官,可见酬报并不丰厚。
    [87]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25,《胜朝耆旧传十三·遗民》。
    [88] 刘洪泽:《新化县志》卷17《人物·遗民·张圣型》,同治十一年刊本。
    [89] 刘洪泽:《新化县志》卷27《隐逸·张圣陛》。
    [90] 姚柄奎:《邵阳乡土志》卷2《人类·氏族》第21、171页。
    [91] 黄文琛:《邵阳县志》卷9《人物上·政学·车大任》。
    [92] 黄文琛:《邵阳县志》卷10《杂志·流寓·张同敞》。
    [93] 《沅湘耆旧集》卷127《国朝耆旧传一》页四熊赐履所作墓志铭。
    [94] 宋世煦:《耒阳县志》卷6《人物志·隐逸·国朝》,光绪十一年刊本。
    [95]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0《人物·国朝·龙孔然》。
    [96] 黄楷盛:《湘乡县志》卷18《人物·儒林·龙孔然》。
    [97] 张先抡:《善化县志》卷23《人物·李先登》载:“李先登,号文岸,性敏嗜学,诗古文词俱佳。由崇祯岁贡授湘乡教谕,督师何腾蛟擢军前监记,以养母辞归。国初诏求山林隐逸,偏抚金、经略洪征聘俱不就。家居教子弟,扶进后学,周烈、王琼辈咸出其门。”光绪三年夏刊本。
    [98] 宋世煦:《耒阳县志》卷四之五《武功·实任》载:“伍岱,字任吾,娴武艺,顺治四年洪阁部驻衡,见而奇之,题请授以沆州副总,力辞归。”案:文中顺治四年有误,实为顺治十二年。
    [99] 姚柄奎:《邵阳乡土志》卷2,《人类·氏族》页23。
    [100]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27,《国朝耆旧传一·吴李芳》。案:吴李芳并非顺治十八年严我斯榜进士,而是康熙三年的进士。
    [101]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7,《政绩·经略洪承畴荐举疏》。
    [102] 刘谦:《醴陵县志》卷8,《人物志中·人物传三·廖志灏》载:“相传志灏尝与湘衡遗民往来谋光复,顺治间何腾蛟、李定国先后据衡州,各地纷起响应。志灏于山中秘造兵器,畜鹅鸭数千头于池,以乱其声。及明师败退,乃深自韬晦,辟舍治易,得免于祸。”后为“康熙间贡生”,廖志灏以顺治年间抗清中坚分子到康熙间贡生的转变,事实本身就耐人寻味,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103] 郭则沄:《十朝诗乘》卷2,页29,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2月影印民国二十四年刊本。查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8《选举·贡士·国朝》有“陈宏藩”其人,怀疑即陈宏范。但陈宏范为明朝诸生,待再考。
    [104] 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第1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105]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0,《人物·国朝·张大德》;光绪《善化县志》卷23,《人物》大致相同。
    [106] 周秀英:《湘谭县志》卷27《人物四·政绩传·国朝·曾启先》。
    [107] 贺奇:《常德府志》卷8《人物志·流寓》,康熙年间(北图善本室目录记为康熙九年刻本,恐怕不确。卷9《艺文志》第68页《详革里夫重修沿江花猫各堤碑记》提到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二日的时间,可见非康熙九年所刻。)刻本。刘凤苞:《桃源县志》卷6《兵刑志·兵制》,光绪十八年刊本。
    [108]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26《耆旧传·隐逸·彭而述》,道光二十九年修,民国二十三年重印本。
    [109] 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9《张晦先柱史歌》附真定张纯熙《送彭禹峰先生应诏赴都门歌》,康熙四十八年彭始博刻本。
    [110] 王士俊:《河南通志》卷59《人物三·国朝·彭而述》,民国三年重刻本。《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88页,顺治十六年五月十四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4册,A34-51,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调补湖南道府官员》。
    [111] 刘自烨:《攸县志》卷4,《选举》,《乡举科·明·刘自烨》,北图藏顺治年间刻本。
    [112] 刘城:《峄桐集·诗集》卷6,《答刘杜三自烨次原韵》有言:“共兹豪侠意,独我遁思幽。尔有金门策,谁言榆塞秋?纵横才子意,勤恳圣心忧。待刷虚声耻,驱车谢许讴。”
    [113]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2,《刘杜三诗集序》云:“衔命参军枢相幕府,始得交所为鸾佣孝廉。”
    [114]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0,《人物·国朝·刘友光》;卷49《艺文·著述·国朝》。
    [115]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30,《人物·国朝·周应遇》。
    [116]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98页,顺治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云南监司官员先后委署历有月日请敕覆议事揭帖》。
    [117] 盛元:《南康府志》卷12,《职官一·文职·明推官》有“廖文英,连州拔贡”的记载。
    [118]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52页,顺治十四年九月初九《择补湖南缺员厅官请敕覆议事揭帖》。
    [119] 李桓:《耆献类征初编》卷327,《材武一·郑斌》。
    [120] 黄楷盛:《湘乡县志》卷18,《人物·流寓·王钟》。
    [121] 潘应星:《武冈州志》卷7,《人物志·岁荐》,一栏有“国朝:张大慧,由生员,见任永从知县。”康熙二年刻本。
    [122]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40,《国朝耆旧传·车鼎瑛》后附传。
    [123] 郭嵩焘:《湘阴县志》卷33,《人物传下》页1,光绪六年刊本;《耆献类征初编》卷249,《僚佐一·罗君聘》完全根据县志材料。
    [124] 申正扬:《石门县志》卷10,《武功志·国朝》,同治七年刊本。
    [125] 孙柄煜:《会同县志》卷7,《兵防·武功》。
    [126] 宋世煦:《耒阳县志》卷4之5《武功·实任》。案:文中顺治五年为顺治十二年之误。
    [127]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54页,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特举旗下积劳官员拟补极边要缺事揭帖》。
    [128] 《明清档案》第25册,A25-92,顺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题报湖北招抚有功县官职名》记载:“查得招抚投诚伪将军李有实等案内麻城、黄陂等县各知县皆系黄州府所属”。
    [129] 王葆心:《蕲黄四十八寨纪事》卷1,《形势编》第23页、《鄂寨编》第33页,载《明清史料汇编》第七集,第四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晦堂丛书本。
    [130] 《十朝诗乘》卷2,第15页。
    [131] 余晋芳:《麻城县志前编》卷9《耆旧·文学·明·曹胤昌》,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杨凤苞:《秋室集》卷5《曹石霞纪略》,第29页,光绪九年陆氏刻本。案:杨凤苞记其“顺治八年潜归里”,概指云南之行。因为早在顺治二年他已经在家乡组织山寨武装了。
    [132] 闵尔昌:《碑传集补》卷35《曹应昌传》,第1464-14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案:闵尔昌避雍正讳,以“胤”为“应”。
    [133] 以上未指明出处者,均见《蕲黄四十八寨纪事》卷1,《鄂寨编》,第63-65页。
    [134] 刘恭冕:《黄冈县志》卷24,《兵事》记载:康熙十三年冬,“于成龙牒知士荣据黄土坳,乃遣诸生张本恕等征集乡勇分守山隘”,光绪八年刊本。
    [135]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247-248页,顺治十年八月初十佚名题本《孙可望进军湖南湖北易道亨李有实等起而响应及其失败情形》。
    [136] 李有实投诚后,他的儿子李森,“匿东山,倔强如故”,还有黄冈永宁乡人何士胜、士荣兄弟“预此次东山之役,解散后,其兄弟乃走长沙,与吴三桂通。未几,士胜没,士荣仍在长沙观衅。”(《蕲黄四十八寨纪事》卷1《鄂寨编》第65页。)后来,何士荣乘三藩之乱,在黄冈再次发动山寨武装抗清,最终被于成龙平定。联系前后事实,李有实投诚是否别有企图,确实值得怀疑。
    [137]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28页,顺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军前十二年分收支兵马钱粮事揭帖》。
    [138] 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第111-112页,“马宝结瑶据县”,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139]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5页,顺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9册,A29-85,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伪官投诚分别安插并招抚有功各官请准叙录》。
    [140]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3页,《兵部题本》,《明清档案》第28册,A28-21,顺治十三年六月(日不详)之八《兵部揭覆郧襄增兵事宜并请内院撰给武将敕书关防》。
    [141]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六辑,第194页,顺治十年七月二十一日《祖泽远为会剿农民军机宜事揭帖》,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
    [142] 《明清档案》第30册,A30-12,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投诚文职姓名并请准照例降授》。
    [143] 《明清档案》第23册,A23-4,顺治十二年四月《郧阳抚治胡全才揭报伪将奉诏来归分别奖赏》。
    [144] 《明清档案》第27册,A27-61,顺治十三年五月之十三《郧阳抚治胡全才揭报歼灭姚黄积寇并请优叙有功》中提到:“剿杀姚黄等贼,烧毁贼营房万余间,盔甲五千余副,招抚伪总副参游52员,兵民男妇11350名,敖尔吉男妇552名。”。
    [145]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98页,顺治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云南监司官员先后委署历有月日请敕覆议事揭帖》。
    [146]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2,第24页,《朱允升文集序》。
    [147]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5页,顺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残件,《明清档案》第29册,A29-85,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伪官投诚分别安插并招抚有功各官请准叙录》。
    [148] 邓显鹤:《宝庆府志》卷109,《政绩录五·朱应升传》及附录胡尔恺所作《朱公去思碑记》。
    [149] 卫周祚:《洪承畴墓志》,北图善本室藏,收入《北图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版。
    [150] 杨岳方:《酃县志》卷20,《拾遗》记载:“酃旧编九里,明中叶增为十一里,顺治十五年邑令李朝事详请偏沅巡抚袁裁为六里,康熙三十五年又新编一里。”同治十二年刊本。
    [151] 杨岳方:《酃县志》卷11,《事纪·兵燹祥异》。
    [152] 郭岐勋:《桂东县志》卷7,《兵防志》,民国十四年重修本;黄榜元:光绪《兴宁县志》卷14《人物志·名宦·汪震元》也记载汪震元“知县事,甫下车,纠集遗黎,仅六十三家。”
    [153] 顺治十年,清廷颁布了垦荒令,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屯田,在湖广还设立了湖南、湖北两个兴屯道,由湖广巡抚林天擎管理,参见王毓铨等著《中国屯垦史》下册,第四章,《清初的社会经济与清政府的屯垦政策》的有关内容,农业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54]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6,《名宦·国朝·洪承畴》。
    [155] 李图、刘耀椿:《青州府志》卷46,《传》二之九,《人物传》九,清咸丰九年刻本。
    [156] 李桓:《耆献类征初编》卷249,《僚佐一·张旭初》。
    [157] 以长沙府为例,明代即设长、茶二卫,屯田遍布各地,只有安化未设。乾隆年间,总计长沙卫、茶陵卫、常德卫三处田产共有八千多顷,占长沙府民田田产的十分之一弱。据张雄图:乾隆《长沙府志》卷7,《赋役志》统计。
    [158] 杨岳方:《酃县志》卷20《拾遗·田赋·李志小引》。
    [159] 刘自烨:《攸县志》卷2,《田赋》。
    [160] 张先抡:《善化县志》卷18《名宦·蒋应泰》。
    [161]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2页,顺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4册,A24-16,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南有司》。
    [162]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76页,顺治十六年闰三月二十九日《经略各标十四年钱粮先已奏销应造实在兵马文册未及另造事揭帖》。
    [163] 罗庆芗:《衡阳县志》卷第二《事纪》第二之二,同治十三年刊本。
    [164] 宋世煦:《耒阳县志》卷1之9,《祥异》。
    [165] 黄楷盛:《湘乡县志》卷3,《赋役》。
    [166] 参见郭松义:《从辽饷九厘银的重新征收论清初的三饷蠲免》一文,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二辑,第123-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
    [167] 《大清会典事例》卷177,《户部·田赋·赋役全书》载:“(顺治)十四年题准:九厘银,昔入存留,今改起运。南粮本折,昔留南用,今抵军需。”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168] 张雄图:《长沙府志》卷7,《赋役志》。
    [169] 罗庆芗:《衡阳县志》卷4,《建置八》:“漕仓九廒,在北门外临蒸故驿,云顺治十二年经略洪承畴督运衡阳,建以储军米者也。”
    [170] 船据估计是一种船身狭窄但操纵灵活的小船,春夏水涨船高时可运米十五石左右,冬季水浅的时候只能运米七、八石左右,行船速度“自沅州运米至镇远,每次往返约行一月有余……一年之内计只可运米八、九次。”见洪承畴顺治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密揭帖》,北图善本室所藏。
    [171] 以上未指明出处者,均见《十朝诗乘》卷2,第50页。
    [172]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10,《记下》,《自沅抵贵日记》及《自贵至镇远日记》中也提到了凿开诸葛洞之事与“裨将”王可就这个人。
    [173] 《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第407页,顺治十四年正月十四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174] 黄志遴的叔父黄徽胤是洪承畴的“姻亲”。顺治八年五月御史张煊在弹劾吏部尚书陈名夏植党行私诸款中,曾提到“拟太仆寺卿,舍傅景星三年俸满之左通政,而越升黄徽胤一年俸浅之少卿,徽胤为洪承畴姻亲,任意迎合”之语,见《清史列传》卷78,《贰臣传甲·张煊》,第6501页 。又《洪承畴传》中也提到“太仆寺少卿黄徽元因承畴姻亲骤升正卿”之语,都是指同一件事。黄家是福建晋江开风气之先的簪缨世家,志遴曾祖黄凤翔为嘉靖四十年举人,隆庆二年榜眼,“泉中科第不不乏,而明及第自凤翔始。”见黄任:《泉州府志》卷43,《明列传七》。祖孙两人均为明清两朝开福建风气之先的人物。志遴父熙胤也官至刑部侍郎,见《泉州府志》卷45,《国朝列传》《黄熙胤传》。
    [175] 黄任:《泉州府志》卷50,《国朝循绩·黄志遴》;朱升元:《晋江县志》卷11,《人物传五·仕绩·黄志遴》,乾隆三十年刊本。
    [176]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94页,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5册,A35-64,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选补湖广藩司》。
    [177] 卫周祚:《洪承畴墓志》,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藏。
    [178] 洪承畴:顺治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密揭帖》,北图善本室所藏。
    [179] 谈迁:《北游录》,第37页,顺治十年九月初八日事。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
    [180]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0页,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8册,A28-13,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为自陈不职请赐罢斥》。
    [181]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5,《序四》,《贺粤西制府序代》。
    [182]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1页,顺治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2册,A22-35,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究竟选补堪任道臣》。
    [183] 刘宗向:《宁乡县志》故事编第九,《官师传》。
    [184]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1页,顺治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2册,A22-35,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究竟选补堪任道臣》。
    [185] 易文基:《长沙县志》卷13《兵防》记载:“自明朝设林湘驿、铜官驿、站船后载,置脚马五十六匹。顺治十二年乙未,经略洪承畴驻长沙,见驿冲繁,请增马一十二匹,后偏院移驻沅州,差使从宝庆、靖州往来,以至湘乡邵阳二县详请适中地方公设腰站,名湘邵驿,将本县额内站马共拨一十八匹,协济湘邵腰站。”
    [186] 如左标提督李本深营随征副将王有仁,顺治十年领亲丁战马至湖南驻守,“或捐资招兵,或备银买马,随营效力,志在功名。”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75页,顺治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0册,A30-113,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预补营将》。
    [187] 卫周祚:《洪承畴墓志》。现存洪承畴档案文件中,似乎没有发现文中所提到的这个奏疏。
    [188] 《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307页,顺治十年闰六月十三日《经略大学士洪承畴密揭帖》,《明清档案》第17册,A17-76、A17-77同。
    [189] 马鹞子,即王辅臣,参见《广阳杂记》卷4,第182-183页。
    [190]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35页,顺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清定岁终奏报以肃马政事揭帖》。
    [191] 《明清档案》第31册,A31-30,顺治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用过火牌请敕部核销》。
    [192] 《明清史料》丙编,第四本,第307、310等页,顺治十年闰六月《经略洪承畴密揭帖》;《明清档案》第17册A17-76/77亦同。
    [193] 可参见苏双碧主编:《洪承畴研究》中的有关文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94]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6《洪承畴传》,第522页,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
    [195] 彭而述:《读史亭文集》卷15,《孙渠归顺记略》。
    [196]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6《洪承畴传》,第522页,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
    [197]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43页,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18册,A18-116,顺治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酌议调补营将》。
    [198] 《明清档案》第23册,A23-177,顺治十二年九月十四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戎势重大请设常德水师》。
    [199]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43页,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18册,A18-116,顺治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酌议调补营将》。
    [200] 《明清档案》第23册,A23-177,顺治十二年九月十四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戎势重大请设常德水师》。
    [201] 《明清档案》第24册,A24-99,顺治十二年十月《五省经略洪承畴揭陈防御荆州贼逆之策》。
    [202] 《明清档案》第28册,A28-21,顺治十三年六月(日不详)之八《兵部揭覆郧襄增兵事宜并请内院撰给武将敕书、关防》。
    [203]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89页,顺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调用投诚官丁以资剿抚事揭帖》。
    [204] 清国史馆:《汉名臣传》卷1《胡全才传》。又《清世祖实录》卷99,顺治十三年三月庚辰条记载:“郧阳抚治胡全才奏报饶营千总朱光祚等擒伪总督李启晟,获伪印、关防、敕札等物。”
    [205] 《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160页,顺治十三年祖泽远题本《陕晋抗清实力与郝摇旗联络及其斗争情形》。
    [206] 参见何龄修:《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一文,载《明史研究》第二辑,黄山书社1992年12月版。
    [207] 王夫之:《永历实录》第1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08]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46页,顺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09]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71页,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祁阳益阳二镇东安一营招募兵丁支用部拨盐课银两事揭帖》。
    [210]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1页,顺治十三年八月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8册,A28-77,顺治十三年八月十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兵粮未足难以预期进兵滇黔》。
    [211]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71页,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祁阳益阳二镇东安一营招募兵丁支用部拨盐课银两事揭帖》。
    [212] 刘希关:《祁阳县志》卷10,《兵防》,同治六年刊本。
    [213]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86页,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14] 黄榜元:《兴宁县志》卷10,《武备·兵防》;郭岐勋:《桂东县志》卷7,《兵防志》。
    [215] 顺治十四年初,从广东调拨的五千官兵已分赴广西浔州、横州、郁林、武宣等处汛地安插停当,见《明清档案》第30册,A30-36,顺治十四年正月十四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江南上江调拨官兵已抵粤西安插请敕部核计粮饷草料》。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从江南上江安庆、徽州、宁国三营所调500名官兵到达桂林;十四年初从江南调集的水陆官兵1000名随后也到达桂林。十四年二月从山东、河南调取的1500名官兵到达长沙,六月初三在桂林安插完毕,见《明清档案》第31册,A31-22,顺治十四年七月十六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河南、山东调补粤西官兵抵汛安插》。只有第二次从江西南赣调集的1000名官兵至顺治十四年四月,尚未到桂林,见《明清档案》第30册,A30-115,顺治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之一《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两江改调粤西官兵抵汛安置情形》;《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71页,《经略洪承畴揭帖》亦同。
    [216]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68-69页,顺治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恭陈湖南湖北情形并分驻剿御事宜事题本》。
    [217] 卫周祚:《洪承畴墓志》(康熙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藏。
    [218]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62页,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三《经略洪承畴密揭帖》,《明清档案》第25册,A25-4,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请备办明年秋冬会剿滇黔贼寇事宜》。
    [219]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0页,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8册,A28-13,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为自陈不职请敕罢斥》。
    [220] 《清世祖实录》卷91,顺治十二年四月壬戌条。四川巡抚李国英奏言:“我国家兵威无敌,而小丑敢逆颜行,非兵不强,饷不足,由封疆之臣畏难避苦、利钝功罪之念先入于中,以致贻忧君父耳。”很显然,矛头就是针对洪氏的。
    [221] 《清世祖实录》卷91,顺治十二年四月己巳条。
    [222] 以上未指明出处者,均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50页,顺治十一年七月初二《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23]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38页,顺治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24]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46页,顺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25] 《清世祖实录》卷89,顺治十二年二月戊午条记载顺治帝得知洪承畴此时正“在彼操练军兵,整修器械”,故取消了派驻八旗官兵驻防武昌的决定。
    [226]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46页,顺治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27] 黄榜元:《兴宁县志》卷18,《杂记·纪异》记载,顺治十一年“红寇复扰”,知县“合桂东官兵进剿,贼众乏食,尽从江西、广东散去。”这时“红寇”活动频繁,看来与李定国的军事行动有密切关系。
    [228] 郭岐勋:《桂东县志》卷7,《兵防志》;杨岳方:《酃县志》卷11,《事记·兵燹祥异》。
    [229]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63页,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三《经略洪承畴密揭帖》,《明清档案》第25册,A25-4,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请备战明年秋冬会剿滇黔贼寇事宜》。
    [230]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32页,顺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军前十二年分收支兵马钱粮事揭帖》。
    [231] 如顺治十三年南明知府郭子治等率士民投诚,洪氏十分兴奋,认为“巫夔之间耕凿久驰,竟成荒土,贼之外地无委积可恃,动多掣肘。”就是一个例子,这个成就并非是军事胜利。见《明清档案》第30册,A30-12,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投诚文职姓名请准照例降授》。
    [232] 《明季南略》卷16,《洪承畴传》,第522页。
    [233]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06页,顺治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常德剿贼大兵已旋荆州会议另发大兵驻扎澧州事密揭帖》。
    [234] 戴联壁:《城步县志》卷5,《形胜》,同治七年修,民国十九年重刊本。
    [235] 周思仁:《武冈州志》卷8,《流寇纪略》,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236] 《永历实录》第1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37]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六辑,第172页,顺治八年七月十一日《沈永忠为沅州失陷请拨军粮以资进剿事题本》。
    [238]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07页,顺治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常德剿贼大兵已旋荆州会议另发大兵驻扎澧州事密揭帖》。
    [239] 十月十五日据紫阳中路坐拨把总向应芳报称:“高、丁贰家拨兵,自南岳庙一带,于十三日酉时撤转”,“已上靖州。又闻武冈杨武亦要上靖州”,十五日“逆贼将磨阳隘、野猪冲一带预拨尽行撤回”。十七日据刘先扬报称,“逆贼于初九日到武冈,调杨武兵转,杨武心中十分不快。十一日,吩咐各兵收拾,十六日起身,只见各贼甚是慌忙。又云,初八日,逆贼调高贼,于十三日掳掠洞口而去。”载《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六辑,第296页,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张长庚为孙可望递书降清事揭帖》。
    [240] 周思仁:《武冈州志》卷9,《艺文志》,车万育《改复大学碑记》。
    [241] 《清史列传》卷4,《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一·阿尔津》,第一册,第241页。
    [242] 以上未指明出处者,均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70页,顺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43]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46页,顺治十四年二月初六日《辰州大兵粮米署道玩误事密揭帖》。
    [244] 黄志遴虽然“解常德料豆,浅阁湖中,未免迟缓”,“但本官勤慎,会计职前,时未遽同参。”见《明清档案》第31册,A31-24,顺治十四年七月十六日之三《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署道运解粮米迟误有因请准宽宥》。
    [245]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62页,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三“经略洪承畴密揭帖”,《明清档案》第25册,A25-4,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请备办明年秋冬会剿滇黔贼寇事宜》。
    [246]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1页,顺治十三年八月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8册,A28-77,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兵粮未足难以预期进兵滇黔》。
    [247] 《清世祖实录》卷104,顺治十三年十一月辛亥条。案:这实际上是兵部错误理解(抑或是故意如此)洪承畴揭报中的字面意思引起的。在洪氏十三年八月初十的揭帖中,他汇报了从各处调兵增设湖北、湖南、粤西官兵的情形,行动最迟缓的粤西新增一万五千官兵,“必今岁冬春之交乃可齐集”,意思是十三年秋冬之交,自己不敢轻举妄动,以后能否大举出兵,尚须视官兵齐集、粮饷充足、时机凑合这三个条件是否完全具备。但兵部就抓住粤西官兵“今岁冬春之交乃可齐集”的字眼,而将他一再强调的事机凑合抛到一边,决定顺治十四年春天出兵,并上报顺治帝,大概是想拉大旗作虎皮,借顺治帝压迫洪承畴应承十四年出兵。
    [248] 《清世祖实录》卷98,顺治十三年二月庚午条。
    [249] 《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条。案:祖泽远降调后,由原郧阳巡抚胡全才继任,但胡全才很快死去,继任者李荫祖,时年二十九。见《清史稿》卷231,《列传》18,《李思忠附荫祖》,第31册,9338页。
    [250] 《明清档案》第18册,A18-97,顺治十一年一月初八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请简用湖广抚臣》。有意思的是孙可望投降后,洪承畴留任经略,进剿云贵,再以“职军前机务重大,全藉大小贤才分猷共济”为由,将林天擎再次调赴军前,“共商剿抚重务”,十月又荐他任云南巡抚。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83页,顺治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3册,A33-29,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举林天擎预备云南巡抚之任》。
    [251] 见《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己巳条;卷104,十月己丑条、十一月丙寅条。
    [252] 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第2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53] 《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卯条。
    [254] 海外散人:《榕城纪闻》,载《清史资料》第一辑,第11页。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
    [255] 《清世祖实录》卷112,顺治十四年十月庚寅条。
    [256] 《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壬辰条。
    [257] 《清世祖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七月庚午条诏云:“如贼中伪官人等有能悔过投诚,带领兵马家口来归者,察照数目分别破格升擢,更能设计擒斩孙可望贼渠来献者,首功封以高爵,次等亦加世职,同来有功人等显官厚赏,皆所不吝。”
    [258] 姚文燮:《无异堂文集》卷5,《洪经略传》记载:“经略七省,驻湖南总大兵数十万皆听节制,渐次剿抚,贼不敢东窥,致自相戕灭,公之力也。”北图藏康熙年间刻本。
    [259] 《雪桥诗话三集》卷2,第78页:“沅江水,何深沉,沅江桥,长百寻。上有修廓多阴凉,内有卧病之军士。或悲泣,或呻吟,出望军幕遍四野,无船不得过桥下。不闻军中歌舞声,但见壮士戚颜哀音半如哑。过桥北,还入城,屋无壁,惟空楹。其中病军和纵横。死人相望,贵者以火葬,贫者委尘泥,鸢鸟快其上。又见马骨蔽地,行者掩鼻不能前,填塞巷陌,不知战骑之死凡几千。疫气郁郁,瘴云元黄,遗黎狂走心皇皇。”
    [260] 顺治十五年五月发生了洪承畴部下随调进攻贵州的提督各镇、各营汉兵于中途逃赴湖南的大规模逃兵事件,逃兵波及的范围北起湖南益阳、安化、衡州府之安仁县,南到桂阳州的桂阳县、广东仁化等地。逃兵杨定国、李世龙等共有693名,“内凡经略及经制提督各镇、各营所在俱有,惟多寡不同,且中有不食粮饷随从余丁。”这说明尽管清军已经开始战略进攻,但军心在长期的对峙之后已经有所动摇和涣散的事实,一旦遇到适当时机就爆发出来了。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顺治十六年二月十五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61] 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12,《七言律》,《长沙感怀》之二。
    [262]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75页,顺治十四年五月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0册,A30-136,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两淮协济粤西饷银如期征解请叙录饷司官员》。
    [263]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78页,顺治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1册,A31-23,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兑收江南协济粤西饷粮》。
    [264] 《清史稿》卷232,《列传十九》,《范文程》,第31册,第9353页。
    [265] 《清史稿》卷244,《列传三十一》,《王命岳》,第32册,第9614页。
    [266] 顺治十二年孙可望亲族、妹妹、妹夫等“奸细黄恺附来黄绢内有名亲族”多人被清军拘捕,因“经略辅臣有或看守羁养意味招抚机括等语”,故三法司会审后仍“将各犯羁监收养”。见顺治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刑部尚书图海题本《清政府审拟孙可望家族》,载《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上,第302-303页。
    [267] 参见李光涛:《李定国与南明——兼论洪承畴之经略南疆》一文,载《明清史论集》下册,第591-61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4月版。
    [268] 《明清史料》丙编,第二本,第161页,顺治十三年八月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28册,A28-77,同日《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兵粮未足难以预期进兵滇黔》。
    [269]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77页,顺治十四年六月三十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70] 《明清史论集》下册,第61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4月版。
    [271]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84页,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72] 《清世祖实录》卷110卷,顺治十四年六月辛丑条。
    [273]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153页,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特举旗下积劳官员拟补极边要缺事揭帖》。
    [274] 《明清档案》第31册,A31-76,顺治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随着虾员及八旗官员尚未安插请敕部预计撤留》。
    [275]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六辑,第300页,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张长庚报滇黔内讧孙败降清揭帖》。
    [276] 十一月十五日,洪承畴接到孙可望来信,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明清档案》第31册,A31-96,同日之二《五省经略洪承畴揭报伪秦王孙可望率众投诚请旨颁赏》。
    [277]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84页,顺治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经略洪承畴密揭帖》。
    [278] 《清世祖实录》卷113,顺治十四年十二月癸未条。
    [279] 《明清史料》甲编,第六本,第598页,顺治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经略洪承畴揭帖》。
    [280] 孟森:《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214页,《跋》。参见同书第210页,洪承畴:《云贵先后投诚伪官员兵丁人口支过银米查明造册事题本》(残本)。
    [281] 《清世祖实录》卷129,顺治十六年十月庚戌条。十月戊子朔,庚戌为二十三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