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形势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亲征,沉重地打击了瓦刺。不久,瓦刺三王向明朝遣使谢罪,重新归附了明朝。而鞑靼的阿鲁台却利用瓦刺中衰的机会,连败瓦刺,使自己的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势。阿鲁台转趋强盛,开始桀骜不驯,威胁明边了。 永乐十九、二十年间,明北边连续遭受了阿鲁台的侵扰,最特出的例子是阿鲁台围攻兴和,导致明守将都指挥王唤战死。明成祖针锋相对,决定再次北征阿鲁台。明成祖的北征计划遭到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等人的反对。明成祖大怒,逮捕夏原吉、吴中入狱;方宾惧而自杀。 从永乐十九年起,明成祖不断征调辽东、山东、河南、山西各都司、卫所的军队,筹备粮草,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明成祖打算亲自巡视北边。这时,南下侵扰明边的阿鲁台嗅觉异常灵敏,适时退回大漠深处。双方的军队脱离了接触,战争暂时打不起来。阿鲁台时来时去,令明边境几无宁日,明成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永乐二十年,明成祖召集重兵出塞,准备犁庭扫穴。 (二)战区历史地理环境 战区所在地为大兴安岭东、西坡一带。大兴安岭西面为蒙古高原,其地理环境在《明成祖首次北征简析》中有过叙述,不再重复。大兴安岭东面为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西北比东南干燥,冬夏之间有季风。夏季多雨;地形是沙丘与洼地相间隔、地势呈西高东低。 明成祖这次北征所穿越过的地方,恰好是昔日东蒙古四大汗国的疆土。东蒙古四大汗国,又称“东道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合撤儿、合赤温、斡赤斤、别里古台的汗国所在地。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分封子弟,先后封了九个汗国。[1]其中,合撤儿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北的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一带;合赤温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南的东、西乌珠特穆沁旗一带;斡赤斤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东南的哈拉哈河一带,后来势力向东发展到兴安岭以东;别里古台汗国位于今呼伦泊之西的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 可以看出,东蒙古四大汗国就是以呼伦泊为中心,分布在其四周的。 明初,在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合赤温汗国遭到了明军毁灭性的打击,合赤温的后裔吴王朵儿只被明军俘虏。其后,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降明,所部被编为兀良哈三卫。至于合撤儿与别里古台的后裔,史无明载,他们有可能参加蒙古大汗的军队与明军作战;也有可能在战乱中作鸟兽散。 到了明成祖北征蒙古之时,还有很多“东道诸王”的后裔出没于东蒙古。根据学者的研究,合赤温的后裔组成的察罕万户,游牧地接近兀良哈三卫,很可能仍旧在昔日合赤温汗国的疆土游牧。此集团首领于永乐三年归附明朝,但其在明成祖多次征蒙时究竟站在那一方?虽然缺少这方面的史料,目前尚未清楚,可是也并非无迹可寻。第一,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来回都经过合赤温汗国的旧疆土及兀良哈三卫的地盘,却并没有碰到任何察罕万户的人,或许此集团的人为了躲避明军,当时已经跟随阿鲁台向北逃跑了;第二,蒙文史籍记载阿鲁台拥立的阿台汗,曾经带领察罕万户的人出征瓦剌。我根据以上两点判断察罕万户在永乐二十年时已经归附了鞑靼。 斡赤斤的后裔兀良哈三卫虽然归附了明朝,可是叛服无常,永乐二十年,那时候的三卫已经倒向了阿鲁台,所以也成了明军打击的目标。 据说,别里古台的后裔组成了也可万户;而合撤儿的后裔则组成了好儿趁万户。但是,这两个万户在蒙古草原活跃之时,已经是明成祖死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别里古台与合撤儿的后裔踪迹成了一个谜,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呆在鞑靼军队中,毕竟当时的鞑靼已经控制了东蒙古。 (三)双方作战兵力 这次北征,明成祖大举召集天下兵马,除了有归附的蒙古军队之外,某些女真卫所的卫指挥也率军从征。明军指挥序列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