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沙幕府的扩大 在洪承畴千方百计、坚韧不拔的努力下,许多湖广士绅和外地流寓或服官湖南的人员先后进入长沙幕府,成为洪承畴的左膀右臂,长沙幕府进一步扩大。 陈宏范入幕,是洪氏争取遗民成功的一个显著例子。“洪文襄幕客陈乃锡宏范者,异人也。初为明诸生,明亡, 与陶仲调、朱子昭辈相结纳,毁家养士,志图匡复。”陈宏范本来是与陶汝鼐、郭都贤等比肩的遗民代表人物。“既知乾祚已定,乃幡然变计,佐文襄戎幕,招抚黄州山寨,论功授偏沅副将,辞归,以诗酒自娱。”[103] 湖南人邓显鹤后来专门研究了乡邦遗民的事迹,其中提到了郭都贤、陶汝鼐、车以遵、王夫之、潘应斗、王嗣乾、陈宏范等人的特点,特别指出“凡此诸家皆湖外遗民……惟陈乃锡以前明诸生,为洪文襄招抚各寨,荐授副将,不受,归。林文忠题其手书五言诗卷云:将军揖客相逢晚,莫救松山十万哀。”[104]陈宏范以遗民身份进入长沙幕府,不论其动机何在,接受洪氏指令,招抚黄州山寨的抗清武装,还曾以功荐授副将,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大德,字克明,善化人,幼颖异,研通经义及星相韬铃,为巡道赵详星参谋,“经略洪承畴访知,凡举大政必令同赵至幕府商决”,后赵详星带着张大德赴任滇黔,以军功升任守备,坚请归养。[105]无疑属长沙幕府的智囊人物。 曾启先,字嗣贤,湘潭人。原为何腾蛟部将,崇祯帝授予他明威将军的称号,“经略洪承畴南征,辟至幕下,从征罗部、铁溪诸城,启先单骑走谕,降其众。”洪氏荐之任安顺知县,以母老辞归。[106] 邹卓明,江西吉水人,明儒邹元标之孙,崇祯十三年进士德淇子,顺治间以恩荫授常德卫指挥。“为人有机略,敦行好义,从经略洪公承畴开辟楚南,多所赞画。”[107]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授阳曲知县,丁母忧,终明之世未仕。顺治初,英王阿济格南征,曾授分守永州道,后以地方失陷落职,“往来宝庆为寓公最久”[108],后归里。顺治十三年,在尚书王永吉的推荐下,进入洪氏长沙幕府,“片语倾动洪丞相”[109],“遂命而述参其军事……绘黔楚山川形胜并战守方略井井”[110],得补衡州兵备道,后升湖广分巡上湖南道副使,管云南右布政事,卒于左布政职。 刘自烨,字鱼计,号杜三、鸾佣,攸县人,明崇祯九年举人[111]。为人豪侠,富有才气,曾献计助明朝官军剿灭农民起义军[112]。顺治十三年,在长沙幕府与彭而述相交[113],后任推官,以裁缺改补沙河知县,居官有声,升行人,未任卒。著有《香山草堂诗十种》、《南园杂述》、《批注李文正乐府》、《胥抄》等[114],并纂修了清朝第一部《攸县志》。康熙以后改名友光。 周应遇,号鹤泉,善化贡生。“入经略洪承畴幕,题补云南迩海道,在任三年,以清廉著,未几归。”[115]而他原来的身份是“伪投诚按察司”[116],可见周应遇原服官永历政权,后降清进入长沙幕府。 与周应遇情况相似的还有廖文英。廖文英,广东连州贡生,崇祯年间曾任南康府推官[117],在南明,仕至巡抚。顺治十一年降清,为洪承畴“效用军前”。次年被“委往湖南两粤交界八排瑶山地方安抚瑶目人等。山深人众,各就安插,取有归顺甘结。”升任衡州府同知[118]。投诚人员进入长沙幕府,人数众多,档案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材料,洪氏利用他们熟悉南明内情的优势,从事分化、瓦解抗清武装的工作,颇见成效。 郑斌,沅州人,顺治时官教授,“十五年随经略洪承畴恢复沅州,改擢本协副将。”这时,清军已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对于苗民中仍存在武装抗清的现象,郑斌“威惠交济,苗民皆安生乐业。”[119] 王钟,字价生,四川垫江诸生,“多智略,强记诵,随经略洪公平定云南,檄致山林,安辑苗瑶。”[120]王钟虽是四川人,但因流寓湘乡,得以进入长沙幕府。 周之翰、张大慧、张大奇,三人与邵阳车鼎瑛同时“以事经略得官”。周之翰,新化人,以功任广西昭平知县;张大慧,武冈人,生员,官贵州永从知县[121];张大奇,武冈人,洪氏荐任云南嵩明州知州[122]。以上人员大都是洪氏招抚、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得力助手。 罗君聘,字文奎,湘阴人,顺治中从大学士洪承畴经略湖南、云贵。当清军三路大兵到达云南时,粮饷运输跟不上,不得不分驻宜良、富民、姚安等处就粮,洪氏“以君聘督转运,有成劳,檄授姚安通判。”[123] 彭应,字钦约,石门人。顺治时效用广东,擢广西千总。“奉经略洪委,运粮有功,改升庆远府沙池州州同。”[124]这是两位熟悉地理方位、道路布局,专门承担粮饷运输重任的幕客。 傅有钟,会同人。“经略洪承畴称其才猷练达,智识明敏,授中军都司职,后随征有功,授参将。”[125] 梁国豹,字腾云,耒阳人。“少有勇略,顺治五年洪阁部驻衡,招集勇敢进剿滇黔,应命随征有功,题授副总职衔。”[126]他们都是幕府中的武士,或出身名门,敦行好义,或英勇机智,明敏练达。他们的入幕,无疑使洪氏遽得劲助,如虎添翼。 这些新加入长沙幕府的成员,大都在明朝已博取功名,且各有所长,不是能征善战的果敢之士,就是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有的还在南明身居高位,是抗清队伍的中坚分子。他们转变立场,进入长沙幕府,也许各有不同动机,或为追求进一步功名,或者为有所作为,但无论如何,洪氏的感召也起了不小作用,说明招抚策略还是成功的。他们进入幕府,承担各种战略任务,不仅直接削弱、瓦解了抗清武装的有机组成力量,还以他们身体力行作为社会上普通民众的观瞻马首,打击了抗清武装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成为洪承畴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