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未知
命理杂谈
陈景展
道家文化
经文注解
奇门遁甲
陈友冰
明一法师
周公解梦
《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用武力维护主权:清帝国对西藏地区的统治(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西藏信心中心 佚名
参加讨论
清帝封赐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
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塑像(布达拉宫藏)
颇罗鼐为医治战争创伤,安定社会秩序,解决生产凋敝、民不聊生、经济拮据的困窘,增强地方自身的防御作战能力等,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颇罗鼐在清朝驻藏军队的指导下,在拉萨北郊兴建了扎什兵营,分期操练了由骑兵一万人、步兵一万五千人组成的藏军。自此,西藏有了一支兵械较齐备,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于西藏通往准部各条道路上“严设卡伦,准噶尔自是不敢窥藏”,维护了西藏边境之安宁。他还整顿驿站,保证政令文书的传递。他按照乾隆皇帝的安排接待准噶尔部经清朝批准派来的熬茶礼佛的使团,受到清朝的嘉奖。1747年颇罗鼐去世,其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袭封郡王,总管全藏事务。然而他上台后,专横跋扈,结党营私,杀害其驻守阿里的兄长,又与达赖喇嘛不和,敌视驻藏大臣,阻断驿传军书,还设法和准噶尔部联络,争取准噶尔部作外援。由于驻藏清军大部分已在1733年撤回内地,拉萨形势非常危急。1751年驻藏大臣傅清、拉市敦抢先将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诱杀,他们自己被珠尔墨特那木扎勒的党羽杀害,驻藏大臣衙署被焚毁,钱财被洗劫一空,史称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事件发生后,七世达赖喇嘛即命公班智达代理政务,将杀害驻藏大臣的凶手捕获,安定拉萨局势,等待清朝派员进藏处理。清朝所派的四川总督策楞带兵入藏后,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乾隆帝深刻地反省了过去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所以敢怀逆志谋反,就是因为西藏“地广、兵强、事权专一”,“噶伦事务于事权极有关系”。所以清政府为一劳永逸之计,决定以此次平乱为契机,改革西藏地方政制,废除郡王独理专擅西藏政务的制度,规定由达赖喇嘛领导噶厦掌管西藏的政务,分权于一僧三俗的四位噶伦手中,这是僧人出任噶伦的开始。噶伦之间地位平等,遇事秉承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指示,共同处理地方各项事务,不得独断专行。同时由驻藏大臣监督管理。还把原属珠尔墨特那木扎勒管辖的藏北三十九族和达木(当雄)蒙古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理。
清朝在承德为六世班禅修建的须弥福寿庙
“清净化城塔”局部
清朝乾隆帝为六世班禅在北京黄寺修建的“清净化城塔”
七世达赖喇嘛掌政不久,在1757年圆寂,清朝派章嘉呼图克图进藏,主持寻访达赖喇嘛转世的事务,同时任命第穆活佛(丹吉林)为摄政,代理达赖喇嘛管理西藏事务。这是达赖喇嘛去世到新一辈达赖喇嘛掌政之间由清朝任命一名高僧代行达赖喇嘛职权的摄政制度的开始。经六世班禅,认定了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1758—1804)。1777年第穆活佛去世,清朝派当时在北京雍和宫任堪布的策墨林活佛(策墨林)进藏担任摄政。这种由达赖喇嘛、驻藏大臣、摄政共同掌管政务的体制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1779年清朝迎请六世班禅进京,1780年8月六世班禅抵达热河,参加为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大寿的活动,然后到北京。10月底六世班禅因病在北京黄寺圆寂。1784年八世达赖喇嘛亲政,1786年团章嘉国师若必多吉去世,清朝召策墨林活佛回京,命济咙呼图克图协助达赖喇嘛办理政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封侯原是不归路:历数满清汉族王公的最终结局(1)
下一篇:
探索图强之路:晚清第一次官商合作的失败(2)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上古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辽夏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语文信箱:副词“曾经”不宜单用
《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热
笔砚写成七尺: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陶渊明诗中的真诚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三国志〉讲义》:深入浅出地讲述
徐志摩诗译清照词
上古帝王知多少
漫画:孔子故事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