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审视,崇祯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聪明而缺乏全局考虑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轻信、急功近利、情绪上容易大起大落,刚愎自用,待人处事喜怒无常!以至于邱紫华说,崇祯就是一个在心智和行为上都有障碍的“问题青年”! 按说,边患吃紧,用人为上!但问题是,在崇祯看来,民众败者为贼寇,官员败者为罪臣。永远正确的只有他天子崇祯。这一任性猜疑和多变的性格,造成了无数个可堪任用的杰出将领朝夕之间身首异处、灰飞烟灭! 天上地下,朝夕之间 以堪称“国之门神”的大将袁崇焕为例。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对这个卓越军事智慧和胆识的爱将宠爱有加,把辽东战区的最高权力和职位都爽快地给了袁崇焕,袁也因为兴奋,口不择言,对年少的崇祯说出了“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一个是兴之所致的夸口,一个因年轻便枉顾事实开出了“出钱给兵”的空头支票!他们都犯了“大错误”! “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是古希腊悲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悲剧人物的“过失说”。历史证明,因为崇祯捉襟见肘的财政现状和朝廷大臣之间的扯皮拉筋,还有他与袁崇焕二人性格和行为上的过失,使他们各自都陷入了悲剧之中!在宁远兵变、追讨粮饷的时候,崇祯与袁崇焕之间出现了裂痕,并由裂痕发展为猜疑!特别是在袁崇焕越权擅杀了“支使不动”的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之后,崇祯愈发加重对袁崇焕拥兵自重、无视君权的疑心和仇恨!在皇太极巧施离间计之下,袁崇焕悲剧的酿成自然就成了无可挽回的事情了。 史载,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紧急召见袁崇焕、满桂等大将。崇祯一见袁崇焕,就劈头盖脸地问: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你说的援兵为何迟迟不到?你为什么要用炮火击伤满桂将军?并叫满桂把伤显示给袁崇焕看。 袁崇焕被崇祯一连串严厉的质问打懵了,一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崇祯随即下令,“锦衣卫拿掷殿下!”校尉们一拥而上,脱去了袁崇焕的官服。而十多天前,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还是宠爱和赞赏相加,现在,袁崇焕突然变成阶下囚,令同时被召见的、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吓得在一旁筛糠似地颤抖!可谓“伴君如伴虎”,天上与地下,朝夕之间事。 历史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作为大明王朝的终结者,崇祯的悲剧并非如他遗言中所说的“诸臣误朕”所致,而在于他性格的两面性。邱紫华认为,“问题青年”崇祯犹疑的病态心理在于,自上台以来,北京一直是一肩挑两头,成了外患(清王朝)与内乱(农民起义军)同时攻击的对象。而且朝政腐败,越反越腐!无论崇祯的重心往哪一边倾斜,他都无法正常地迈步前行。这就是崇祯悲剧性的“两难”处境!“夷情边防”和“内乱”的“两难”,决定了崇祯个人的苦难和国家的毁灭。文/胡孝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