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陈诚:打破十五世纪“蒙古坚冰”的明朝外交家(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永乐二年(1404年),疆土已达极盛的帖木儿在其首都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召开中亚“蒙古人大会”,宣称要“反明复元”。随后起倾国兵力二十万,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东征”,消息传来后,朱棣命凉州左都督宋晟整军备战,而陈诚在柴达木盆地设立的“三卫”,也“整军经武”“日夜备战”,但是年冬天,在帖木儿大军行至兀答刺儿(今哈萨克斯坦奇穆肯市)时,帖木儿染病过世,声势浩大的“远征”最终无疾而终。
    帖木儿过世后,其国家陷入内乱,他生前钦定的继承人孙子哈里,与四子沙哈鲁为争皇位相互激战,“反明复元”大业算是搁浅了。此时,明朝也在西北频频动作,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在新疆哈密设哈密卫等军事要地,派驻重兵,正式行使对今天新疆地区各“藩属国”的主权。内外交困下,帖木儿帝国开始着力修复与明朝关系,一年后,继承帖木儿帝国王位的哈里释放早年遭帖木儿扣押的明朝使臣傅安,杨德文等人,并托其带去帖木儿帝国意在与大明修好的愿望。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二十二日,这支“失踪”已数十年的使团终于重归京城,一时“举朝皆感其忠义”,而此时已调入文渊阁的陈诚,在得知帖木儿帝国正陷入夺位内战时,立刻向朱棣建言“速派使节,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儿帝国的郭骥为使节率团出使,带去朱棣的亲笔书信。在帖木儿帝国当地调解内战两派-哈里和沙哈鲁的纠纷,夺位成功的沙哈鲁最终将被囚禁的哈里释放,封伊刺黑为其封地,持续帖木儿帝国三年的内战终于“和解”。次年,正式成为帖木儿国王的沙哈鲁派使团至南京朝见朱棣,送上豹子,狮子等礼品。双方重新恢复了朱元璋时代的“宗主国”关系,从此友好往来。
    而首先建言“速派使节”的陈诚,之所以没有得到这一委派,原因是此时的他已成为“文渊阁参议”,正协助解缙编纂中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煌煌巨著---《永乐大典》。其间他广泛搜集史料,将历代中国王朝出使外邦的详情,以及中国周边列国的风貌资料尽数整理编纂,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诸多中国古代“外交家”的英姿,以及古代中国与列国友好往来的历史,陈诚功不可没。
    三
    永乐十一年(1413年)九月,已是吏部封验司员外郎的陈诚,终于迎来了自己二赴西域之旅----以大明使团“典书记”身份率八名使节出使帖木儿帝国。对于这次出使,陈诚计划周详,行前就请朱棣精选“故元遗臣后人”随行。使团从北京出发,经玉门关进入西域,历经一年多长途跋涉,终于次年十月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一路上,陈诚走访帖木儿周边中亚国,以大明国使的身份先后册封“达什干”“迭失迷”赛兰“”沙鲁海牙“等国国王,1414年十月,帖木儿国王沙哈鲁在其都城赫拉特设盛大仪式欢迎陈诚一行,会见期间,陈诚以其优雅的大国使节风范,得到了沙哈鲁的敬重,当然也有”不和谐“插曲,沙哈鲁麾下大将,祖上曾是元朝重臣的”仇华派“阿哈黑就当场发难,指责明朝是驱元而起,素来是蒙古人仇敌,此来不可不防。陈诚则针锋相对,坦言”国之运祚,在德不在威“。接着一一列举前元朝遗留下的各族旧臣在明朝受到优待的事实,并令使团里的回族官员萨都木当场”现身说法“。正告帖木儿国君臣:明朝与帖木儿国的通好,是”行德安民之举“,若再其争执,只会”祸连贵国苍生“。有礼有节的应对令帖木儿国君臣上下叹服,阿哈黑当场被沙哈鲁下狱。曾在帖木儿帝国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主张对明朝开战的”仇华派“也从此彻底失势。其后,沙哈鲁多次在其内宫设家宴款待陈诚一行人,并令其”继承人“乌格拜见陈诚,表达世代愿与大明友好的愿望。在帖木儿国留居期间,陈诚更走访当地知名宗族,商会,结好驻帖木儿国的各国使臣,更逐一驳斥许多逃到当地的故元遗臣对明朝的歪曲描述,”驳荒悖之论,尽言大明仁德“,而中国使团带来的瓷器,丝绸等精美礼品,更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前苏联蒙古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对此有高度的评价:“这是一次对于帖木儿帝国对外国策有着深远影响的外交盛事,这位睿智的中国使节(陈诚),不但用他的善辩的口才和高贵风度得到沙哈鲁的敬重,更向帖木儿国民展现了中国博大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以及睦邻友好的真挚诚意。从此之后,无论时局怎样变动,对东方(明朝)的友好政策,成为他们始终不变的选择”。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月,陈诚一行人返归南京,向朱棣献上记录他出使心得以及中亚各地风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这是两本详细记录中亚国家风俗民情的专著,不但历来在中国史料里有重要地位,更被西方学者所重视,近现代还有不少西方历史学家专程来到中国,重金求购此书。这次归国随行的还有中亚乃至西亚各国派来朝见的使团,最远的甚至有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使节,人数多达三百人,可谓“万国来朝”。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自此巩固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