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明初对北元军事策略转变: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如何看待明朝初年针对北元的军事部署和双方交兵,历史学现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对北元用兵,不仅仅是要打败蒙古军队,甚至是有吞并蒙古草原之意。海外名著《剑桥明代中国史》是这样论述:“从外交意义上看很明显的是,朱元璋在1372年企图使自己成为整个元朝政治统治的继承人,即他既要继承游牧区,也要继承汉人聚居地区。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保护中国本部不受草原攻击的唯一办法。”国内方面,历史名家汤纲、南炳文所著新版的《明史》简略地提到“明朝政府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在洪武时期,多次出兵蒙古。”蒙古史方面,当前最全面也是最好的《蒙古民族通史》也持类似观点:“北元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明朝统治的脆弱。洪武初太祖连年用兵,下开平,克应昌,迫使妥欢帖木尔坐不暖席,总想一鼓而下,彻底消灭这个小朝廷。”果真如以上史学名家说述,朱元璋在这段时间有意统治北元吗?其实这样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
    朱元璋自立国之后,针对北元实际上一直持政治上招降和军事上积极防御的两手策略。他对北元的招降是寄希望于蒙古奉大明王朝为正统,通过前朝对本朝的朝贡,以和平手段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因此他对元朝被俘的或投奔的文臣武将极力优待,并且承认明朝之前元朝在中国的近百年异族统治的正统地位。他甚至希望能够保持北元在草原沙漠地区的有效统治,这一切的前提是向明王朝进行朝贡,确立明朝的宗主地位,当这一政治目标无法实现时,明朝对北元的用兵也只是一种战术反击,通过消灭进犯的北元军队,达到在边境地区保土安民的军事目的。即便是主动出击,也都是针对沿边一带手握兵权的北元武将,而对元宗室一直留有很大的余地;绝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在笔者看来,洪武执政初期绝无鲸吞草原蒙古的愿望和手段,以下,笔者按时间线索分述之。
    先对时间跨度作个说明。所谓洪武朝初期,是指从明军北伐中原攻取元都开始,到洪武五年岭北之战失利为止。因为从北伐中原,明朝作为一个新兴独立政权,已经开始和盘踞在北方的元朝发生正面冲突。 1368年(洪武元年)8月,徐达率领明军攻占元都时,“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古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对北元来说,虽然顺帝及其军队是在明军强大压力下退出中原,返回上都,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实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北元将会对明朝继续构成强大威胁。在此期间明对元朝的政治军事策略,使后来元朝退回沙漠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洪武五年岭北之战后,明军损失惨重,已无力对北元发动军事进攻,客观上已不存在吞并北元的军事企图。岭北之战“后来的15年中,明朝对北方边境的政策是在当地取守势,偶尔在长城附近搞点报复活动。甚至在1387年重现挑起大规模战斗时,也无迹象表明它要永久统治外蒙。”这个事实还是值得肯定的。
    朱元璋在北伐之初讨论行军路线用兵方式时,不以在长城之内肃清元朝为作战目的,当时已经有了放元宗室归沙漠地区的意图。到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已经有了十多年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武装群雄征战的经验。当时结束战争的模式无一不是消灭武装力量,击毙或俘获首领,占领地盘,完全彻底地消灭敌对势力。但在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之后,讨论如何北伐时,朱元璋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模式。“二寇既除,兵力有余,鼓行中原,宜无不如志。或劝朕荡平群寇,始取元都,若等又欲直捣元都,兼举陇蜀,皆未合朕意。”北伐进军即要剪除元朝的军事力量,还要颠覆元朝朝廷,对于进军线路和打击方式上,常遇春主张集中兵力直捣元都。常遇春的作战思路仍然是从前战争方式的翻版,以彻底消灭对手为最终目的,但这一冒险的主张遭到朱元璋反对。他认为元都城高池深,难于攻取,如果孤军深入遇到援兵合围,有陷入绝境的危险;坚持先夺取山东河南,控制潼关, 堵住甘陕方面元军自西向东的通道;等到中原形势明朗后,使元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鼓作气而得之。攻下元都后不再继续向北,而是调转进军方向,“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至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北伐灭元的战争,是以夺取和控制传统中国的农业区为最终目的。
    其实,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等军事将领也很清楚,按照这样稳健的作战方式,元主未必情愿株守孤城,呈困兽斗,极有可能北遁沙漠。翌年,明朝的北伐部队在击败了王宣、扩廓帖木儿军事力量后,占领山东河南,开始着手进攻元都。徐达对这种可能性向朱元璋进行了请示,并建议继续追击,“臣虑进师之日,元主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朱元璋认为,如果元主遁入沙漠,明军无需继续追赶,以固守长城边塞为要,主要是防止北元军队向南的侵扰。这说明他对战争结束后,元主北逃的后果已经有了一定的预见:这和征战陈友谅、张士诚那样取得完全的胜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明朝北伐的结果将是夺得元朝的统治区域,在长城沿线附近形成两个互相防范和敌对的政权。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结果,是因为在他心中非常清楚,这两个政权孰轻孰重,孰在上升孰在衰败。这种自信是来自于他对天命的理解。“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