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当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有士兵问:何人?英宗大喊:我太上皇也。于是,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不敢阻拦,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于正月十七日正式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的当天,就传命在朝班中逮捕于谦。石亨、徐有贞给于谦定下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图谋不轨,论刑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石亨以前曾经是于谦的部下,经过于谦的推荐,进而成为大将,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功勋,也是于谦以谦让为本,让石亨独得封侯之赏,石亨转而推举于谦的儿子为副千户,于谦以朝廷礼制不合拒绝,深为石亨所恨。 此外,石亨多行不法,被于谦参劾,怀恨在心;徐有贞本名徐珵,曾经力主迁都,遭到群臣和景泰的呵斥,此后,他求于谦帮忙复官,于谦知道徐有贞还是小有才干,所以,代为上表,哪知道,景泰深恨徐有贞其人,坚决不许,徐有贞见此以为于谦不为自己出力,深恨之,后来,他又求陈循,陈循劝他改名,这才改名徐有贞。 英宗此时倒是比较倾向于不杀于谦,他说:“于谦实有功。”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可是,徐有贞、石亨等人马上把当年英宗蒙尘的时候,于谦主张立景泰的故事说出来,而且,进一步阐明:“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你就是得位不正,没有合法性。这样英宗才下决心杀于谦。后来,经过群臣力争,开恩改为斩首。 于谦和王文被捕以后,在狱中受到酷刑的审讯,王文受刑不过,为自己辩护,于谦朗然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大义凛然。明英宗、徐有贞、石亨这些刽子手对于谦抄家的时候,才发现“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他们都大惊失色。 于谦临刑的时候,据史料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当时的民谣唱道:“鷺鸶水上走,哪里觅鱼嗛(于谦)。”锦衣卫指挥鞑靼人朵儿是太监曹吉祥的门生,他不畏死,亲临刑场为于谦哭祭,遭到曹吉祥的痛打,朵儿不怕,第二天仍旧坚持去,曹某也没办法了;宦官裴某协助于谦少子于广逃往民间隐居;指挥同知陈逵感于谦的冤枉,不顾个人生死,亲自收敛于谦的遗骸;兵部侍郎吴宁是于谦的部下,为于谦亲自选定女婿,后来安葬于谦。这些忠义的举动都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杀戮能够灭绝的! 于谦死后,归葬西湖,后人有诗:有赖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抗击侵略者,在民族、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于谦的公而忘私的大义风格和品格:据浙江人屠隆记载,于谦事前知道石亨等人的密谋,那时候,军队都在于谦的掌握之中,于谦只要一声号令,徐有贞、石亨顿时化为乌有,可是,于谦说:“顾念身一举事,家门可保,而两宫不全;身死则祸止一身,而两宫得全。”功则归人,祸则归己,大公忘私,大义凛然! 成化二年,明宪宗迫于人民的呼喊和朝野的压力,给于谦平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有司岁时致祭。万历中,改谥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祭文称:“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一时天下人心稍稍平复。 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重用,死的时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被认为是他人生的写照:“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