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文化的发展(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明王朝。面对当时国内的形势,明太祖把防御重心放到北方,派兵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南方,采取与海外诸国和平共处,营造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防御倭寇的侵扰,确保建立不久的明朝政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虽然起到了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加强海防的作用,但是却把本国的海外贸易切断了,故朱元璋采用“朝贡贸易”作为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形式,到了明成祖时代,在海禁与朝贡贸易相结合的政策基础上,派使者遍赐海外诸国,招徕他们来华朝贡,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使朝贡贸易发展到鼎盛时期。 
    一、郑和下西洋的动因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史书上的记载纷纭不一,有的说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派郑和等人寻找其踪迹;有的说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些说法都难令人信服。综观郑和七下西洋,统领将士27000多人,船只近百艘,历程数万里,往返近30年,如果只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何必如此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即使是找到了建文帝,30年后亦垂暮老矣,根本不会对明成祖的政权构成威胁。如果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已遍历东南亚及印度洋各国,第二次下西洋也是统领舟师遍历东南亚及印度洋各国。这样足以显示中国的富强,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显耀”达七次之多呢?看来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 
    我们不妨看看明成祖继位时的国内形势。 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明成祖又急于封赏靖难功臣,增设武卫百司巩固新生政权。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极其浩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对人民的剥削以及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继承明太祖的遗训,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苏木、胡椒来说,明政府给贡使的定价每斤苏木钞1贯、每斤胡椒钞2贯,而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充作俸禄是苏木每斤达到50贯、胡椒每斤100贯,一进一出,赢利达50倍之巨。故明成祖才会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招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甚至于不惜耗巨资,派遣郑和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这才是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郑和每次下西洋时间之紧迫,几乎是首尾相衔,中间没有多少间隔,可以看出明成祖急于营利,力求弥补财政上重大亏损的迫切心情。而郑和每次下西洋返航时,海外诸国总是遣使随船朝贡,进行交易的宝物、香料数以千万计。如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回返时,遣使随行朝贡的有苏门答刺、古里等国;永乐二十年(1422)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返时,有暹罗、苏门答刺、哈丹等国遣使随行来贡方物;翌年九月,又有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苏门答刺、满刺加等16国遣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明成祖在接待贡使时指出:“其以土物来市者,官给钞酬其值。”意思是说,土物由官府给价收购。可见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耀兵异域”,而是有浓厚的经济目的。明成祖这种“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且使百姓从转贩土物中得以营生,是“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的好办法。 
    各国贡使大量载运进来的香料,对抑制明初的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朝自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行大明宝钞,当时规定每钞1000贯折银1000两、折金250两。不久之后开始贬值,永乐时代,每钞1000贯仅值银12两、值金2.5两;至弘治时,每钞 3000贯只相当于银4两多,宝钞已形同废纸。为了抑制宝钞的贬值,避免滥印宝钞造成通货膨胀,明朝政府尽量减少以宝钞支付官员的俸禄,而以郑和下西洋大量进口的香料取而代之。自永乐二十年(1422)至二十二年(1424),文武官员的俸禄,均以胡椒和苏木折支,规定春夏折钞,秋冬支苏木、胡椒,五品以上的官员折支占70%,五品以下折支占60%。到宣德九年(1434)又具体规定,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以胡椒(每斤100贯)、苏木(每斤50贯)折钞,正统元年(1436),扩大到包括北直隶卫所官军。这种现象到成化七年(1471),因库存胡椒、苏木不足才宣告停止。 
    明朝政府经常提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一类的话,故人们普遍认为,朝贡贸易是种蚀本生意,是“政治重于经济”,是“出的多,进的少,根本不计价值”。但是冷静地思考一下,朝贡贸易几乎与明朝的统治相始终。假如从政治上考虑不计价值,怎么有可能维持长达200多年呢?!当时海外使者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进贡方物的数量与进贡物品总数比较只占极小一部分,即“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至于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的情况大不一样,它们在进贡物品中占绝大多数,据《明鉴》记载,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明朝政府对如此巨大数量的附进物是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从中还征收50%的货物税,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获得巨额利润。这些情况说明,海外国家朝贡的次数越多,朝贡使者带进来的货物也就越多,明朝政府则可从中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因此,频繁地派遣郑和下西洋,招徕海外诸国朝贡,用“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迅速改变国内面临的财政危机,这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动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