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燕山山脉向西延伸,至辽西一带渐趋平缓,形成辽西丘陵。在辽西丘陵的近海处是一条狭长的绿色,绿色的一端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另一端则是锦州。这条狭长的绿色,就是辽西走廊。 在辽西走廊上有一座曾威震华夏的海滨城市---兴城,古时称宁远。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呈请督造;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毁于地震。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经时任明监军道的袁崇焕复修。这座城比起沈阳、辽阳和广宁规模要小得多,然而,正是这座小城令征战了一辈子的战神之鹰努尔哈赤铩羽折翅,令金兵闻名为之胆寒。坚守这座城的就是威名赫的袁崇焕袁大将军。 一、宁远之战的背景 1、明金之间长达四年的对峙 努尔哈赤自从建立后金国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征战。天命一年、天命二年他主要是在女真内部征战,至天命三年,他开始将矛头直指明朝,发布告天七大恨,攻下了抚顺。天命四年,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天命六年三月,攻克沈阳、辽阳,天命七年,攻克广宁。在此后的近四年时间里,努尔哈赤一直没有发动对明之战,双方间出现了一段难得的相对平静。那么,明朝群臣是如何面对这段平静的?努尔哈赤又为什么会停止征战近四年之久呢? 明朝方面 广宁失守,左臂已断,北京城内,举朝骇然。兵部尚书张鹤鸣将广宁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熊廷弼身上,一些人也跟着起哄。但言官之中还是有主持正义的,他们相继上书弹劾张鹤鸣处处刁难熊廷弼,一味袒护王化贞,以致造成广宁惨败。天启帝及魏忠贤却不予理采。无论如何掩饰,丢失广宁对张鹤鸣来说都是件不太光彩的事情,而且他的确逃不了干系,在兵部尚书位置上又恋栈些时日后,不得已递上辞呈,回家休养去了。后来他又被起用为南京的工部尚书,不久又挂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剑,督贵州、四川、云南、湖广、广西五省军,负责平定该地的苗民叛乱。但此去却不如上次,平叛事宜很长时间没有进展,于是,又遭到弹劾离职。但他的离职也很风光,朝廷封他为太子太师衔,也算荣归故里吧。崇祯八年农民军攻陷了他的家乡颖州城,张鹤鸣被俘,他大骂农民军是流贼,农民军将他倒挂在树上悬空而死,享年八十五岁。 广宁失守,张鹤鸣辞职,天启帝启用了孙承宗。 关于孙承宗 天启帝为什么会启用孙承宗? 孙承宗,高阳人(今河北高阳县),是熊廷弼之后又一个懂军事有才干的人。史载孙承宗:貌奇伟,须髯戟张。戟张就是指一般人的胡须是往下垂的,孙承宗的胡须却像戟一样横着长,有的还往上长。他说起话来像打雷似的,年青时喜兵事,经常赴边塞考察。万历三十二年,他高中进士第二名,即榜眼,从而进入入了明政权的核心。当时他被分配到翰林院。我们现在以为某某人是翰林,一定很了不起。其实翰林的级别低得很,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一把手,即尚书都是正二品,而翰林院的学士才是个五品。 孙承宗高中榜眼,授编修之职,正七品,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别看翰林院级别低,却是朝廷重臣。因为翰林们负责为皇帝讲解经书,扮演着帝师的重要角色,因此朝臣们谁也不敢小视。在重大皇家典礼中,翰林院学士的排序要在四品官之上,翰林院的学之职大都是过渡,不久就会被调任要职,而且常常会出任宰相,在明朝叫入阁,即内阁,成为皇帝身边的最重要决策人。 什么是内阁?史学界一直有“明清不分家”的说法。所谓明清不分家是指:清军入关后在政治体制上几乎完全照搬了明朝的制度,虽然后来有所变化,却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弄清了明朝的官制也就弄懂了清朝的官制。本书大量涉及明朝的内阁一词,应对其有所介绍。 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开始曾设过左右丞相,后来,为了实现皇帝大权独览,洪武十三年,在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后,便不再设丞相之职,而改设四辅官,四辅官分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位置很高,排列于公、侯、都督之次。洪武十五年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后又设文华殿大学士,都是正五品。在此期间,一直有人进言,请求重新设宰相,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旨:“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从此,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荣的宰相一职算是彻底销声匿迹。但是人们在心中还是将常侍于天子身边的重臣称之为宰相,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尊称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