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十七年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根本不具备君王所应具备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实权,或者他像天启帝一样不理朝政,由能干的权臣处理国事,结果很可能好得多。可是偏偏崇祯帝是一位手握实权的君主,而且偏偏他又是异常的勤政,几乎是乾纲独断,事必亲躬,由于他的错误作为几乎始终起到的是将明朝推向深渊的作用,因此他越勤奋,越有为,明朝反而灭亡得越快。 旧史对崇祯帝的失败非常的痛惜,也非常的难堪。因为按照儒家(特别是理学)标准,崇祯帝是非常理想的一位君主,完全不同于隋炀帝,陈后主等人,这样的君主怎么也把好端端的江山给葬送了呢?旧文人找来找去,总算给崇祯帝找得一条“猜忌自用”的过失68,然后就兜头盖脸的把明亡的几乎所有罪责扣在魏忠贤,天启帝,万历帝,乃至嘉靖帝的头上。其实,嘉靖,万历二帝之过在于荒淫不理朝政,他们在振作的时候,见识比崇祯帝高明得多,嘉靖朝的权臣徐阶,万历朝的权臣张居正,都是非常聪明能干的治世能臣,皇帝对他们真正地倚重和用而不疑,嘉靖帝,万历帝也远没有昏聩糊涂到像崇祯帝那样奸忠不辨,不断地冤杀忠臣能臣的地步。天启帝虽然完全不理朝(他醉心木工,是一位能工巧匠),对待大臣却远没有崇祯帝那样苛暴嗜杀,况且,他是真心实意把国事托付给魏忠贤处理。魏忠贤虽然是旧史所说的大奸贼,却非常能干,如果是他来应付崇祯帝所面对的局面,以魏某的狡诈和应变能力,决不会像崇祯帝那样不知进退,把完全可活的棋局走成死棋。 铁的历史事实是,明朝没有亡于这三个皇帝之手,而且直到天启帝死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明朝必亡的局面。实际上,那时的明朝虽然因腐败和天灾而虚弱,但敌人更弱:农民造反刚刚开始,力量弱小;那时辽东也遭了天灾,努尔哈赤被击毙,新主皇太极又被袁崇焕击败。内外的敌人都远没有倾覆明朝的实力。 正是崇祯帝的一再错误和不知进退,多次浪费了能够扭转局势,为明朝赢得再生的好机会,使自身的实力急剧的削弱,同时导致了敌人的势力迅速的膨胀,最终形成的合力颠覆了明朝。 有人认为,崇祯帝的失败是因为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实际上,崇祯帝即位时已有十七岁,即位即能亲政,其为君的年龄条件比起六岁即位的顺治帝,八岁即位的康熙帝要好多了,可是,他的座位比起这两位君主又怎么样呢?顺治帝十三岁亲政,他面临复杂困难的政治局面:肃清内部敌对势力;协调满洲贵族间的矛盾利益;笼络士人和镇压汉人的激烈反抗;建立和巩固占领区的统治;恢复经济;进攻依然控制着南方七省的南明及农民军势力;还要应付身后的不忠诚的蒙古贵族的叛乱。康熙帝十六岁亲政,面临的局面也很严峻:身后是强大的沙俄,准格尔的入侵危机;内部是三藩反叛的巨大危机。。。这些,都不比崇祯帝面临的局面好多少。 这些,都是持“经验不足”论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更明显的是,崇祯帝在位长达十七年之久,从十七岁当皇帝当到三十四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经验也在增长,但他的为君之道表现出来的不是更加理智,更加老练,反而是更加昏聩,更加轻率,这,决不是“经验不足”论能解释得了的。 可见,造成崇祯帝失败的,主要是个人能力的严重不足,而又极端地自以为是,而不是甚么“年轻,缺乏经验”。 其实,“猜忌自用”一语本身也在说明朝亡于崇祯帝之过。“猜忌自用”是多疑和固执的贬义词,多疑“疑”得不好便成了“猜忌”,“固执”得的不对便成了“自用”,要是“疑”得好,“固执”得对,就成了褒义的“谨慎坚定”了,人够聪明,才能够疑得正确,进而才能够“固执”得对。猜忌自用等于是在说崇祯帝又蠢又倔。 崇祯帝责任感很强,危机意识清楚,因此,他绝对不是个智障,但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的智商距一国之君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本来,能力不行并不是人的过错,崇祯帝的过错则在于,自己能力不行,也不找助手弥补自己行事的弱点,偏偏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决不放手让其他人为自己分忧解难。这些非能力的因素,本来是可以纠正的。 如果崇祯帝像他哥一样得病早死,换一个另外性格的皇帝上来,很可能大明朝还有救(如与满清议和即可),可他又偏偏身体很强健,精力旺盛,经常通宵达旦地办公,在位时间是他哥天启帝的两倍多,最后还是自杀身死。 可以说,崇祯帝是一位错误的皇帝:他这样一位平庸低能的管理者,偏偏牢牢掌握着权力,偏偏非常自以为是(自用而不用人,不容人),偏偏又非常勤政(勤奋的犯错误),偏偏身体又非常健康(在位时间长)。这一切,造就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奇特的现象:即崇祯帝以其充沛的精力,长时间的作着毁灭明朝的努力,直至其断送明朝为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