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人们就会想起汉朝之后的魏蜀吴,其实北宋时期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继承正朔的宋,从北方草原发展到燕赵故地的辽,以及占据今宁夏、甘肃的西夏,相互攻伐、相互制约,形成三角关系。 西夏建立后,首先对宋用兵。两国陷入战争泥潭时,辽国乘机与西夏结盟,屯兵边境,图谋大宋。当其时,大宋的国际形势最为不利,甚至可说是危机重重。富弼之所以为当时和后世看重,是因为他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杰出的表现:他沉稳持重,胆识过人,并且因长期负责对辽事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各项交涉中,既不闹僵也决不让步,在处理三角关系时灵活腾挪。数年间,他与其他大臣一起,逐渐扭转不利的国际形势,宋辽和平,宋夏和谈,辽夏两国却对掐起来,直掐得你死我活。 对于这段往事,苏轼在撰写《富郑公神道碑》时,给了充分的评价:“故臣尝窃论之,百余年间,兵不大用者,真宗仁宗之德,而寇准与公(指富弼)之功也。” 去年《富弼墓志》出土后,河南科技大学学者王东洋先生经深入研究认为,富弼处理三国关系时表现出极高智商,他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顺应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外交关系的变化,准确定位宋辽、宋夏关系,把握三国关系的症结。由此,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对辽、夏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通过最为适当的战略处理,争取到了外交主动,帮助大宋走出密布的战争阴云,延续了北宋中期的和平和繁荣。 摸清辽国底牌 对于北宋来说,1042年绝对是个坎儿。与西夏的战争如同泥沼,北边辽国又暗中与西夏结盟,重兵压境,要挟割取十个县的土地。 大宋面临难局,割地是不能承受的耻辱;不割地的话,如果两线作战,举国都可能陷入灾难。大宋向何处去? 战争阴云是不期而至的,大宋根本没有准备。在这之前,宋辽之间已经近40年无战事。公元1004年,也就是富弼出生那一年,宋军在寇准的主持下挫败辽兵,双方签订“澶渊之盟”。从订立以来,这个盟约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其确实带来了稳固而持久的和平。双边百姓生活安定,南北双方互通有无,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数十年间,辽宋之间使者频繁往来,形成了一条连接开封和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驿道,富弼、欧阳修、包拯等都曾沿着这条驿道出使辽国。38岁的富弼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和平,那么战争为何突然露出狰狞的头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