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地其实一直都是赵大的目标。赵大在进行统一战争时期,已经在积极储存资金和粮草,试图通过赎买的方式和平地收回幽云十六州。如果辽国不肯,就以这笔资金为本钱,来通过武力收回。不过未及实施,赵大便去世了。 赵大原本在后周柴荣手底下,曾经亲身参与收复三州三关的战斗;其后对付北汉,和刘钧的干爹契丹人打过多次交道。可以说,对于契丹人这个对手,是比较了解的。后通过陈桥驿事变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皇帝,却是马不停蹄,始终在亲自指挥作战。从军事指挥能力来看,赵匡胤绝不弱于李世民、曹操等人,当然,赵二之类的半吊子就更不用说了。 后人因为其“杯酒释兵权”,便误解其重文轻武。实际上,该行为完全可看作赵匡胤对五代乱世的认识问题,而绝非简单的限制军人权力。至少从宋朝绵延下去,而不像前面几朝那样短命来看,赵大的政治能力也是极强的。也从侧面说明其作为一名统帅的卓越才能。因为其自信光靠自己,也能够对付北方的辽国和北汉。 宋朝赵二两次征讨辽国,均遭失败。从战前的兵力部署及战略制订来看,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战场瞬息万变,原定的战略计划并不能保证奏效。赵二最大的问题是:在军事上,他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上也记载了,赵二很喜欢对将领交待一些对辽作战的计划方针,诸如“平辽万全阵法”就是这个赵二亲自研究出来的。效果如何,不说大家也知道。引出来的意思是让大家知道这个赵二是个什么样的人:死板、固执、自以为是。 在他手下,将领必须按照他规定的计划行事,按照他的战略规划实施。如果擅自改变,胜了还好说,输了就麻烦了。 在这样的皇帝统帅下面,将军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而在这方面,赵大又远远胜过自己的老弟。无论是打工时期,在郭威手下或是柴荣手下,赵大均是骁勇善战的大将。诸如“潞州之战”、“高平战役”、“寿州之战”、“滁州战役”、“泗州之战”、“关南之战”,赵大均表现异常突出。而当了大老板之后,赵大又亲自指挥了平灭李筠叛乱的泽州之战,平灭淮南李重进叛乱的扬州之战。“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大又一鼓作气平灭了割据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威服了吴越国。 在平灭南唐时,赵大考虑到南唐的富庶。为保证南唐财富不竭,就采取了各种手段,确保了南唐亡后经济不受影响,为日后对辽用兵打下经济基础。 宋廷西北边陲有个叫定难(今宁夏)的地方,居住着党项族,其节度使李彝兴向与中原政权通好。赵匡胤非常重视对党项的关系,刻意笼络和收服了其族首领李彝兴。党项人不仅向宋朝提供马匹,同时也在军事上支持赵宋。后来宋朝进攻北汉,党项便是大力支持的。 在着力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赵大也同时在注意分化瓦解对手的阵营。 公元961年,契丹人解利归附,赵大大力欢迎。公元966年,契丹横海节度使桑进兴来投,赵匡胤立即任命他为左千牛卫将军。公元969,契丹舍利、丁鲁等十六族来投,赵大封其大首领罗美等4人为怀德将军,另8人为怀化郎将,封次首领诺尔沁旺布等15人为归德司戈。公元974年,契丹军器库刟使石重荣、东头供奉官刘琮要求收容,赵匡胤当即委石重荣为茶酒库副使,刘琮为西头供奉官。“布声教”声名远播,契丹军民深受感召,纷纷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远途跋涉,来宋归附。赵匡胤则对前来投奔的庶民百姓,置其田地,让其安居乐业。 赵大便是如此本事,平灭内部分裂势力,团结诸如党项之类的小族势力,分化契丹内部,使其陷入内乱。应该说,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宋朝很可能会越来越壮大,重现当年汉、唐北击胡人之雄风。 不过很可惜,公元976年,正当宋朝北伐北汉,与来援的契丹人在太原城下大战时,赵大这个帝国的掌舵者,卓越的统帅,50岁的中年人,“暴卒”。 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黄袍加身”中最大的龙套,“烛影斧声”最佳男主角,两次北伐辽国的统帅,杰出的阴谋家、政治家,拙劣的军事家...... 史载赵大:“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这样的人死在征辽前,可惜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