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瓦岗英雄,出将入相的大唐名将李勣(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铜雀历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唐朝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大唐兵部尚书突然得了一场重病,生命岌岌可危。这下急坏了当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此人对于唐王朝的价值,于是急命征调全国最好的医生,务必拯救手下爱将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的病治好。名医出手,果然不凡,献上祖传验方。此方怪异,需以人的胡须烧成灰后作为药引,方可有效。唐太宗一听,二话不说,立即剪掉自己的美髯,烧成灰后亲手和在药里,并亲自一口一口地给病人喂药。这位唐朝名将热泪盈眶,感动得用泪水和着汤药下咽……唐太宗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意轻描淡写地说道:“爱卿尽管安心养病。我是为天下社稷着想,要治好爱卿重病,非为个人着想,你不必介意。胡须剪了还可再生,良将一去不复返啊!”要知唐太宗的美髯长须天下闻名,平时视为珍爱,此时剪掉却毫不犹豫。即使用胡须烧灰也大有人在,不必皇上亲自剪须。这足可反映此人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或许此药真的有用,或许唐太宗的一片亲爱之心感动了上苍,时过不久,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又率领他的精兵猛士驰骋在为国征战的沙场上。他,就是初唐名将李勣。 
    风云际会 隋末乱世真豪杰
    李勣(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作茂公),曹州离狐人(今山东东明东南),后在唐朝因功被赐姓李世勣,得以与皇族同姓,唐高宗时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为单字勣,是为李勣,后来史家也有仍称徐世勣的。
    李勣出生于一个地方豪门之家,家道殷实,他的父亲徐盖乐善好施。每有穷苦百姓,徐家不问关系亲疏远近,都给予接济,并且还经常领导百姓对抗官府的苛捐杂税,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因而徐家在当地势力颇大,官府对他家奈何不得。李勣自小即酷爱武艺,侠肝义胆,他的周围团结了一大帮铁杆兄弟。若在太平盛世也还罢了,若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热血男儿是注定要决死沙场、建功立业的。而他们恰恰是处在这样一个年代。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所用多奸佞小人,过去的忠臣良将或被打击排斥,或敢怒不敢言。加上他修运河、修长城,征高丽,使得广大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穷苦百姓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所有起义军当中,有三支力量最大,他们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和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纏领导的起义队伍。李勣参加的是瓦岗军。当时他才17岁。瓦岗军的领导人是东郡韦城人(今河南滑县东南)翟让,根据地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李勣一来即对翟让说:“现在我们在自己的家乡起兵举事,四周都是我们的同乡父老,取养供给非常不便。不如我们南下宋、郑(今河南开封、郑州一带),那里有运河通过、舶运繁忙,我们何愁给养不够!”翟让一听有理,瓦岗军即刻挥师南下,专劫官船及富商大贾,军势大振,隋朝派齐郡通守张须陀领两万兵来围剿瓦岗军,李勣率从与之周旋,竟设计斩杀了张须陀,这下瓦岗军声威大震,李勣的威望也空前提高。
    这时,李勣结识了隋末的另一位英雄李密。李密本出生于官宦人家,曾参预杨玄感起兵反对隋炀帝,失败后被捕,在押送途中得以逃脱。李勣和王伯当一起劝说翟让接纳了李密。不久,河南、河北一带发大水,原本生活就极为穷困的贫民百姓更是无法生存,官府的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储存了大量粮食却不散发,结果弄得饿殍遍野,每天饿死的人都数以万计。李勣等人合计欲取黎阳。他亲率五千人以原武渡过黄河,奔袭黎阳仓,不到一天即攻克,于是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穷苦大众如久旱逢甘霖,应者云集。十几天的时间,起义军即扩充到20多万人。瓦岗军的力量空前强盛。
    在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起义之时,过去的一些地主官僚见隋朝不保,也纷纷拥兵割据,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天下更是分崩离析,一片混战。除了各支农民起义军以外,尚有几股势力颇具实力,如占据长安的李渊,占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以及占据洛阳的王世充等。值此武装林立,天下混战之时,瓦岗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李密杀死翟让,实力大损,终至败于王世充,李密遂归降李渊。此时李勣所部据有黄淮一带大片土地,由于他对李密的忠心耿耿和朋友义气,也由于他对形势的判断,认为天下终会归李唐所有,所以他也决定率部降唐。他对部下说:“我们的人众土地,都应该归李密。我如果上表献出,是乘人之危,贪天功为己有,图富贵封赏,我耻于为此。现在应该把我们控制的州县版籍、户口民众、武装力量等等上启李密,由他献给李唐,这本来就是他的功劳!”于是造册密封,派人送给李密。使者到达长安以后,李渊听说他并未有上表给自己,只有一信交李密,大反常态,极为诧异。当使者一说出李勣本意以后,李渊大为感慨。他说:“徐世真是一位忠义之士,知恩图报,把功劳让给别人,方显英雄本色。我得此忠臣义士,何愁天下不平!”乃授李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又加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赠良田50顷,上好的宅第一区,并封李勣的父亲徐盖为济阴王,这是最高一等的爵位。徐盖坚决推让,于是改封徐盖为舒国公。李勣仍然统领所部,与李渊一起对洛阳王世充形成夹击之势。
    与李勣归顺后所受的隆恩相反,李密降唐后却颇受冷遇。正当他愤愤不平之时,李渊命他前往洛阳前线招募旧部,以共同对付王世充。行至桃林县时,李渊又派人让他回长安,这下李密极为紧张,以为李渊要彻底收拾他了。他不听王伯当的劝说,而王伯当出于忠义之心也只好随从他又一次谋叛。他们率数十名心腹勇士,个个着女装,穿着大袍,头上带着低低的斗笠,兵刃藏在裙子里,谎称妻妾之人混入桃林县内。众人汇拢以后,脱掉女装,抽出兵刃,杀将开来,小小桃林县被搅了个天翻地覆,紧接着一干人又一路冲杀,直奔东面而去。但这次毕竟不同以往,李密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至陆浑县境内终被镇压,李密、王伯当皆被问斩。由于李密与李勣的特殊关系,李渊派人去李勣处,详细地说明了情况。李勣什么也没说,只是请求李渊准许他料理李勣的后事。李渊允诺,并且归还了李密的尸首。李勣出于对旧主兼挚交的忠义情怀,大具礼仪,他亲自穿丧服,手下将士皆着缟素。对李密行君臣之礼,尸首归葬于黎阳山南,坟高七仞(古时七八尺为一仞)。李勣此举,深为朝野叹服。他不避嫌疑,对旧主忠心耿耿,深切悼念,大家一致认为李勣是个忠臣义士。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白和证明了自己,因为他马上投入了李唐王朝平息各地战火的行动当中。
    首先是平定窦建德。窦建德在灭掉宇文化及势力之后,自己的势力达到顶峰,于是率军攻打李勣,获胜后他命李勣仍驻守黎阳,同时把徐盖抓去,留在军中作为人质。第二年,李勣却率军到达长安,与李渊、李世民武装力量汇合。自此以后,他随同李世民一起东征西讨,四处征伐,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而李唐王朝的基业也在这四处厮杀之中得以奠定。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勣为下将,二人俱着金甲,乘战车,告捷于李唐太庙。由此可见李勣的身份地位及对唐室所立的功勋。后来,他也把自己的父亲接到京师长安,颐养晚年,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慷慨志士行列之中。
    太宗爱将 征战沙场卫边疆
    唐朝内部安定以后,便致力于经营边疆。唐太宗尤其知道李勣的价值,所以他一登基便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负责对付北边强大的突厥族。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李勣率兵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征讨突厥颉利可汗。首战小胜,突厥败退至荒漠与内地交界的碛口。遣使求和。唐太宗便派唐俭前往议和。此时李勣与唐朝另一位大将李靖会师,他对李靖说;“突厥虽败,可他们势力仍在,人众尚多,并未伤筋动骨。若他们退到漠北,则路途遥远,中间又是大片荒漠,于我军极为不利,到那时想追也追不上了,这无异于养虎贻患。当务之急是尽可能使突厥不要远逃漠北,而是想法在漠南歼之。现在天赐良机,突厥听说皇上派唐俭议和,必定疏忽大意,防备松弛,我们何不乘虚而入,一鼓作气消除这一心头隐患呢?”李靖闻言大喜。二人计议停当,李靖率兵夜袭突厥军营,李勣则在后阻住突厥退路。突厥之军被李靖大军掩杀,溃败而逃,欲远走漠北。李勣等个正着,死死守住碛口不放。唐军前后夹击,突厥军大败,他们的大酋长率部落人众归降。此一战消灭了突厥主力,李勣声名远播漠北。他在并州一共呆了十六年,对唐朝北疆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太宗对自己的知人善任不无得意,他对手下人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只知道修长城来防范突厥,既劳民伤财,又收效甚微,实在是下下之策。我只用李勣一人镇守并州,便使突厥慑于威势,不敢轻举妄动,国家边境得保安宁,岂不远胜于修长城!”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调李勣到中央朝廷任兵部尚书。他还未动身,薛延陀发难南侵了。薛延陀原是铁勒的一个部落,由薛部与延陀部合并而成,开始属于突厥,后来归附唐朝,现在又兴师作乱。李勣顾不得赴京就职,乃就任朔州行军总管,率精锐骑兵3000人大战薛延陀于青山,大获全胜,俘虏了叛部首领,一举平息了叛乱。后来,即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落内部争斗,唐太宗决计乘势瓦解消除此一部族,又是李勣,仅率200名骑兵,发突厥兵 讨伐,获乌德閚山大捷,其大首领梯真达官归降,余众由咄摩支率领逃亡,不久也被招抚。至此,薛延陀部落被彻底瓦解,不复为威胁唐朝的势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