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贰段 2.右总[]练八匹 3.前总计准[]匹贰丈陆尺 4.右勘[]月廿五日被[ 5.书省[]七日牒称奉 6.敕守刺史□□□奏伊州三卫[ 7.首领次[]请准节[ 8.旨依奏者。得行从兵[ 9.旨连写如□,关至[ 这件文书裂为三个断片,另(二)、(三)部分略。与此件文书相关的尚有大谷一四九九(二)文书,略云: 1.]伊州□[ 2.]□物参[ 3.]绵一百?[ 4.]十一人翊卫〖 5.]右总[ 6.]九?人大首领[ 这两份文书为同一案卷的两部分[32],这份案卷的年代结合同墓出土的“唐贞观二十三年杜崇礼等辩辞为绫价钱事”(73TAM210:1368),“唐君安辩辞为领军资练事”(73TAM210:1310a),“唐西州高昌县译语康某辩辞为领军资练事”(73TAM210:13610-2)等文书可推定为贞观二十三年[33],而两份残文书正是对贞观二十三年平龟兹后赏赐情况的记录。此次平龟兹,由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任正副大总管,安西都护郭孝恪将兵击之,“仍命铁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34],文书中伊州三卫、翊卫等当是郭孝恪督领的安西、伊州府兵,而大首领则有隶阿史那社尔的突厥城傍部落首领。此为城傍与汉兵一样,战胜后得官赏勋赐的实例。 城傍兵征行自备鞍马,只得战时口粮及赏赐,与“去给行赐,还给程粮”[35]、给衣给军食的募兵待遇比起来,军费花销要少得多。唐天宝年间边兵49万人[36],这些边兵费用加起来,“大凡一千二百六十万,而锡赉之费此不与焉”[37],城傍兵费只占“锡赉之费”的一部分。与唐广袤的边防线及唐后期的兵额比,49万边兵并不算多,1260万的军费与唐后期庞大开支比起来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唐前期有城傍兵,城傍并不占正规兵额,不用给衣、馈军食等费,但战争之时,多被征行,为征战主力。有城傍兵作为额内边兵的补充,边兵数额自然可以少得多了。 城傍相对定额边兵而言是补充,但在征战时,他们并不只为辅助,而是主力军。城傍因其部落组织及骑射之强,是唐开疆拓土战役中主要依赖对象,城傍是唐兵中最为善战者,《资治通鉴》卷二二二上元二年三月条考异引《蓟门纪乱》略云: (阿史那)承庆入东军,与伪尚书康孝忠招集蕃羯。(高)鞠仁闻(高)如震遇害,惊而且怒,统麾下军讨之……鞠仁兵皆城旁少年,骁勇劲捷,骑射如飞;承庆兵虽多,不敌,大败……鞠仁令城中,杀胡者皆重赏,于是羯胡俱殪,小儿皆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重。 此段记叙了安史部下杀史朝义后的纷争。值得注意的是高鞠仁等统领的城旁少年最善战,突厥及胡兵皆不能敌。高鞠仁等可能是高丽人,其部曲城傍少年应由奚、契丹、高丽、靺鞨、室韦等部落组成。据上段记载看,这部分人“骁勇劲捷,骑射如飞”。可见安史兵中最为骁健的是这些东北城傍兵。《通鉴》卷二一六记载,天宝十一载,“阿布思为回纥所破,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同罗兵善战,诚然如此,但安史之所以能横扫中原,其手下的契丹、奚、室韦、靺鞨、高丽等城傍兵的作用却不可忽视。据《蓟门纪乱》看,这部分人的战斗力又超过突厥及羯胡。正如东北城傍为安禄山精兵所在一样,哥舒瀚带领西北军队潼关败亡后,只有朔方兵能与安史抗衡,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朔方军融合了北方朔方及河东两道城傍,才能在平安史时,“独任朔方无限功”。安史之乱精兵是城傍,平安史主要仰赖城傍,唐前期开疆拓上征行城傍,可见城傍是大唐帝国军事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说,城傍不但与边兵共同维系了大唐帝国赫赫武功,而且是唐前期军事战争中的主要战斗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