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隋唐 >

“祸起萧墙”:唐朝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治后果(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玄宗春秋渐高,托禄山心旅之任,禄山每探其旨,常因内宴承欢,奏云:“臣蕃戎残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材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玄宗不对,私甚怜之。因命皇太子见之。禄山见太子不拜。左右曰:“何以不拜?”禄山曰:“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曰:“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禄山曰:“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左右令拜,禄山乃拜,玄宗尤嘉其纯诚。   
    《新唐书·安禄山传》称其“晚益肥,腹缓及膝,……帝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禄山反复向玄宗表明的是对玄宗的一片忠心。所谓“禄山每探其(指玄宗)旨”,“常因内宴承欢”、大献忠心而博取玄宗对他的“甚怜”,说明玄宗内心所要求的也是这种忠心。如果其忠心仅在口头上,也未必能深中玄宗之旨,当禄山向玄宗献忠心之后,玄宗令其拜见太子,而禄山却不拜。不拜太子既是禄山向玄宗献忠的表现,也是玄宗认为禄山忠于自己的有力证据,从此,玄宗对他更加宠信,不断给他加官晋爵,以至欲“托禄山心旅之任”。其时玄宗“春秋渐高”,按理他应当筹划其百年后传位太子之事。如此,则承“心旅之任”者应指顾命大臣或托孤之人,但他选中的人却是不拜太子之安禄山。可见,所谓的“心旅之任”并非指托孤或顾命大臣,而是只忠于自己而与太子相抗衡的握兵蕃将,这说明玄宗对太子是有猜忌之心的。正是这种猜忌之心和安禄山对玄宗与太子载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导致了禄山的久任。这从玄宗对禄山所采取的非常不力的防范措施中也可得到佐证。
    禄山兼统的是河东、幽州、平卢三镇。在天宝十载二月他提出要兼统河东时,玄宗虽然同意,并应其要求任命其死党吉温为留后,但次年十一月杨国忠就将吉温召回京师任职,此后之留后未见史载,但禄山起兵反叛时,“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而未言及对河东节度副使之安排,相反却命别将高秀严守大同,其目的显然是防遏河东;同时他还派人以献射生手为名,乘驿至太原,乘北京(即太原)副留守杨光翽出迎之机,劫之而去,“太原具言其状”,可知杨光翽并非禄山亲信,禄山也不能控制河东。参以杨国忠入相后对禄山的种种防范措施,可知吉温被召回京师,并非如史载所言因他与国忠相善之故,而是朝廷不让禄山控制河东,故此后之河东留后并非禄山亲信。至于幽州、平卢,原本为一镇,后也经常兼统,甚至合并,禄山兼统亦属正常。在安禄山任幽州、平卢节帅时,朔方节帅任用的是与禄山有矛盾的安思顺、哥舒翰,陈寅恪已指出这是为牵制安禄山。当时,防御北方的节镇中,朔方、河东、幽州平卢三道力量最大,与禄山毗邻的两镇都可牵制禄山,但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禄山。他长期控制一镇,就足以起兵作乱,但如果按期令禄山换防,就说明玄宗对禄山并无特别之处,就不足以体现玄宗对他要“托以心旅”之意了。
    (二)太子废立与李、杨秉政
    李林甫从开元廿二年入相,直到天宝十一载死,任相达十九年之久,而且其时虽为群相制,但在张九龄罢后,无人可与之抗衡。玄宗对他信任有加,甚至要“将天下事付林甫”,逐渐形成一人把持朝政的局面,而这种情况在唐前期实属仅有。究其原因,与安禄山久任一样,它与太子问题密切相关。
    唐玄宗在开元三年正月即立赵丽妃之瑛为太子,开元十二年废王皇后以后,武惠妃渐承恩庞,“宫中礼秩,一同皇后”。武惠妃欲以其所生寿王代瑛为太子,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乘机通过宦官向惠妃表示“愿尽心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之助”,使林甫得以入相。其时惠妃婿杨洄也“日求其(太子)短,谮于惠妃。妃泣诉于玄宗,以太子结党,将害于妾母子,亦指斥于至尊”。玄宗为此而谋于宰相,欲以废立,但遭到张九龄的反对,同年(廿四年),玄宗与九龄发生了关于牛仙客是否可入相的争论,九龄因此罢相。次年四月,杨洄上奏,说太子瑛、鄂王瑶、光王倨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玄宗召见宰相,李林甫以“此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作答,玄宗听后决定废太子瑛为庶人,不久三子赐死”。当年十二月武惠妃死,李林甫劝玄宗立惠妃子寿王瑁,为玄宗所拒绝。次年(廿六年)六月立忠王玙为太子,这就是日后的肃宗。
    从表面上看,太子瑛的被废是由于玄宗宠爱武惠妃,而惠妃为立自己的儿子、多方构谄太子瑛所致。但太子瑛被废后,并没有马上立太子。太子被废在四月,武惠妃死在十二月,其间有近八个月的时间可供考虑,况且当朝宰相李林甫也支持寿王。联系到当初玄宗废太子瑛时,因遭到宰相张九龄的反对而未能立刻实施,直到罢九龄相后才废之,为何此时在宰相李林甫的支持下反而犹豫不决了呢?可见,太子瑛之废不是因为惠妃的受宠;寿王瑁未能取代瑛而为太子,也不是因为惠妃已死。究其原因,当是李瑛作太子已廿余年,为时已久,很可能玄宗认为他已形成了一种势力,而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力保太子,更使玄宗感到不安,终于以牛仙客入相等藉口,罢免了九龄;武惠妃谮毁太子的理由和根据也正是“太子结党”、“构异谋”。从玄宗对李瑛兄弟的处置--均予处死--来看,玄宗对此是相信的,而且也是不能容忍的!李瑛等废死后,似乎应立寿王,但其时惠妃方承恩幸,权势炙手可热,若立寿王,不久就会在惠妃及杨洄等人的支持下形成一种势力。惠妃为谋废立,派人拉拢张九龄的往事犹在目前,在更何况因武惠妃之助而入相的李林甫一直就站在惠妃一边,并力主立寿王,这岂不是对自己造成的威胁更大吗?如果立其他皇子,则武惠妃会怎样呢?她毕竟在正承恩遇!--这恐怕就是玄宗迟迟不立太子(甚至是有意在拖)的原因。不久,惠妃死后,玄宗果然立了忠王为太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