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字贺六浑,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年),卒于东魏武定五年( 547年)。渤海(上艹下修)(河北景县东)人。北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欢出身官僚家庭。六世祖高隐曾为西晋玄菟太守(辽河流域),三世祖高湖曾为北魏政权右将军。祖父高谧,官至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被迁居北部边境怀朔镇(内蒙古固阳南)。高次即出生于怀朔镇。 高欢幼年丧母,寄养之家家境贫寒。直到娶妻成家,得岳父支持才有了自己的马,参加了镇军,并担任镇军的队主,负责保卫边境和当地治安。后转任函使,往返于怀朔镇与北魏都城洛阳,负责投递中央与地方间的信函。到此时,高欢的生活才开始有转机。 先天的官僚家庭出身和后天的贫困生活,使高欢逐渐养成了深沉大度、轻财喜士的豪侠品格。担任镇军后,高欢的视野扩大了,尤其是出任函使常去洛阳,逐渐熟悉北魏政治中心的情况。当他目睹羽林军烧主张排抑代来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的领军张彝住宅,并殴伤张彝,杀其子张始均,而朝廷却不闻不问,认识到北魏政治的腐败,遂产生了推翻北魏统治的念头。为此,他与司马子如、刘贵、贾显、孙腾、侯景等结为好友,相机行事。 北魏正光六年( 525年),北魏上谷地区(怀来东南)爆发起义,高欢即与司马子如等先后参加了河北杜洛周、葛荣的起义队伍。不久,高欢离开葛荣,投奔了北秀容川(今山西西北部经神池、五寨、保德县之朱家川)契胡族酋长尔朱荣。起初,尔朱荣对高欢并不十分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高欢有雄才大略,遂与之谈论政治。高欢认为当时北魏皇帝愚弱,太后淫乱,宠臣专权,朝政大乱,建议尔朱荣乘势起兵,推翻北魏朝廷。此建议正中尔朱荣下怀,因而更加信任高欢,任命他为亲信都督(卫队长)。 此时,北魏朝廷内讧不已。明帝元诩一面受太后的专制,不敢擅作行动,另方面又对大臣郑俨、徐纥擅弄朝政不满,谋划铲除之。武泰元年( 528年),明帝派密使诏请尔朱荣率兵入洛阳清君侧,替他除掉心头之患。尔朱荣乘机应诏派军进发洛队,途中得到明帝被灵太后杀害的消息,遂以此为借口,急速领军攻入洛队,杀灵太后及由她所立三岁小皇帝元钊,以及北魏百官王公卿士二千余人。同时立孝庄帝为傀儡。在此事件中,高欢因参谋有功被尔朱荣赐爵位为铜(革是)伯。 尔朱荣在控制洛阳政权后,大规模镇压农民起义。高欢则一面利用他与起义军昔日的关系,离间起义军;一面则与尔朱荣的将领一起直接镇压起义军。不久即被尔朱荣提升为第三镇人酋长,常常参与制定重大决策,实际已成为尔朱荣的副手。 高欢的雄才大略和权力日重,又使尔朱荣忧心忡忡,深恐死后高欢篡权。为此,他一面告诫其子尔朱兆不可轻视高欢,否则“尔非其匹,终当为其穿鼻。”防止高欢篡权,一方面开始着手削弱高欢的权力,将高欢调往晋州任制史(今山西临汾市),使其远离政治中心洛阳。高欢与尔朱荣遂产生矛盾。不久,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所杀,尔朱兆起兵攻洛阳,并命高欢出兵。高欢借口晋州绛蜀、汾胡人要谋反拒不出兵,认为尔朱兆的行为系“举兵犯上,此大贼也,吾不能久事之。”从此,起杀尔朱氏之念。 河北杜洛周、葛荣大起义失败后,葛部余众20多万人流落到并、肆二州,倍受契胡族人压迫,先后起义20多次。针对这种状况,高次向尔朱兆建议,选派心腹将领统领之。尔朱兆采纳高次的建议,任其为统领,建牙于阳曲川。后又命高欢率众东出山东养众。高欢掌握这20万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为日后争雄奠定了基础。 高欢离开晋阳,东出山东,逐渐摆脱尔朱氏的控制,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向河北进军途中,高欢注意约束部将,制定严格军纪,秋毫不犯。过麦地时,他本人带头下马穿行,得到河北人的支持。山东人民闻此事,认为高欢带军有方,整军严整,也心向高欢。 北魏建明二年( 531年),高欢带军进驻信都(河北邢台西南)。当时,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仍在尔朱氏的控制之下,他们手握重兵,占据重镇,并不支持高欢,拒绝向高欢提供粮食。只有当地的汉族大族高乾、封隆之等想借高欢势力控制河北,拥护高欢。高欢一到滏口,高乾就与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赶去迎接,高欢因此进驻信都。时值尔朱度律废元晔而立节闵帝,为寻求高欢的支持,他说服节闵帝,封高欢为渤海王,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高欢因此在河北、山东立住脚,开始准备与尔朱氏决裂。他假造书信,说尔朱兆要把六镇人分配给契胡族做部曲,引起六镇人对尔朱氏的不满;接着又假造兵符要征占六镇人当兵,并亲自到郊外为征发的万余人送行,并进一步煽动说:他与六镇人皆为背井离乡的游子,形同一家,没想到而今会让官府征召为兵。如若西进,必定会死于战场;如误军期,必被处死于刑场;而被配作部曲同样也是死路一条,只有造反一条路。六镇人表示拥戴高欢为主。这样,高次将六镇20万人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缓和民族矛盾,加强自己的力量,高欢严整军纪。他说。“尔乡里难治,……无刑法,终自灰灭。今以吾为主,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今,生死任吾则可,不尔不能为取笑天下。”这样,高欢使这支军队成为战胜尔朱氏的基本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