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魏晋南北朝 >

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1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铁血军事 佚名 参加讨论
[1]陈苏镇:《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下面引用此文时,不另出注。
    [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书札记·官品排列次序”条,中华书局,1985年。下面引用此文时,不另出注。
    [3]为免枝蔓,相应的考述我已另成《西魏北周官制的尚左尚右问题》一文,将刊于《北大史学》第5辑。兹不赘述。
    [4]可参看杨百揆等:《西方文官系统》,“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章。
    [5]对于汉代,我们有理由把爵位的因素排除在外。正如《通典》卷36《职官十八》所言:“二汉并有秦二十等爵,然以为功劳之赏,非恒秩也。”
    [6]《旧唐书》卷22《职官志》。
    [7]《通典》卷34《职官十六》,贞观11年令。
    [8]就职务与本阶分离业已为二而言,我们认为这已经具备了“品位分类”的最重要特征。当然,我们也不想把文武阶官制与现代的“品位分类”制完全等量齐观。阶官皆有官名,这就不同于现代。俸禄、礼遇及其他各种特权,是取决于职事官还是本阶,这在各时期都有很复杂的情况,并在经常变化。唐制,“与当阶者皆解散官”,散官与职事官同品就要解除散官,这也与今有异。唐初俸钱依本品授给,乾封、开元时则改按职事品授予。但唐代后期由于“使职差遣”逐渐盛行,不少职事官又趋于“阶官化”了,至宋初遂演变出以“寄禄官”为本阶之法。不过元丰改制后,复以散官为寄禄阶官。对唐代阶官,可参看马小红:《试论唐代散官制度》,《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张国刚:《唐代的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论述》,《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黄正建:《唐代散官初论》,《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对宋代阶官,可参看朱熙瑞:《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第10章第3节“官员的品阶、加官和俸禄”,人民出版社。
    [9] 按,此《造像题字》无年代,毛凤枝《关中金石存逸考》卷十谓近于后周作品。今由平东与右银青光禄之“双授”,知其必为北周之物无疑。
    [10] 1999年6月下旬应邀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期间,刘淑芬女士介绍所藏石刻拓片整理工作,其时得见。特此致谢!
    [11] 隋开皇年间的造像题名沿用前朝官号,其例又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四开皇六年《龙藏寺碑并阴侧》,其题名列衔有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内邱县散伯”者,“跋语”考之《隋志》,谓“然则此数人者,皆齐官而非隋官矣”。
    [12]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许逸民先生《校勘记》(第946页),据《文苑英华》及屠本谓“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开府”二字衍,其说是。按《郑伟墓志》下文又云:“常伯位重,霍去病之登朝;上将官尊,公孙敖之出塞”,这“常伯”正是就侍中而言的。
    [13] 引自《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228-229页。
    [14] 《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58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15]《唐代墓志汇编》贞观117号,第82页。
    [1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以下所引墓志均据此书。
    [17]按,原文作“寻授散骑侍郎”,这个“侍郎”必为“常侍”之误,迳改。
    [18]《魏书》卷47《卢义僖传》:神龟中转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后拜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散秩多年,澹然自得”。又《魏书》卷47《卢昶传》:“永熙中,除右将军、太中大夫,栖迟桑井而卒。”
    [19]《魏书》卷19下《元燮传》:“世宗初,袭拜太中大夫。”同书卷20《元延明传》:“袭,世宗时,授太中大夫。”《元延明墓志》:“起家太中大夫。”《北史》卷36《薛辩传》:薛孝绅,“袭爵,位太中大夫”;《北史》卷37《田益宗传》:“少子纂袭(袭其父田益宗曲阳县伯之爵),位中散大夫。”
    [20]参看《魏书》卷62《高道悦传》:“转治书侍御史,加谏议大夫,正色当官,不惮强御”,孝文帝赞其“居法树平肃之规,处谏著必犯之节”;卷68《甄琛传》:太和初“迁谏议大夫,时有所陈,亦为高祖知赏”;卷78《张普惠传》:“转谏议大夫。(任城王)澄谓普惠曰:不喜君得谏议,唯喜谏议得君”,张普惠自谓“我当休明之朝,掌谏议之职,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尸禄”,庄弼赞其“明侯渊儒硕学,身负大才,秉此公方,来居谏职,謇謇如也”;等等。又卷113《官氏志》,道武帝天兴中置“训士”,“职比谏议大夫,规讽时政,匡刺非违”。
    [21]黄惠贤:《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4卷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7-408页。
    [22]叶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将军及有关武职官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研究》,相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0年。作者所搜罗武号官印88枚,其中所见将军号70余。
    [23]《北史》卷40《甄琛传》。
    [24]《唐六典》卷1。
    [25]《金石萃编》卷31。
    [26]以上分见《魏书》卷58《杨津传》,卷58《杨遁传》,卷65《李奖传》及《元晖墓志》。
    [27]《魏书》卷77《羊深传》。
    [28]《魏书》卷113《官氏志》宣武帝正始4年诏:“五校昔统营位,次于列卿;奉车都尉禁侍美官,显加通贵。世移时变,遂为冗职。既典名犹昔,宜有定员,并殿中二司马亦须有常数。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车都尉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马二百人,员外司马三百人。”以上所涉,都是西省散官。奉车都尉“显加通贵”,是为加官,此时已成冗职散官。至于五校,从其员额达“各二十人”之多一点,便可知其早已与营兵无干,亦成散职。五校与军号的双授,亦颇常见,如王仲兴除折冲将军、屯骑校尉;后除振威将军、越骑校尉。又如刘文英以游击将军、刘道斌以广武将军与步兵校尉“双授”;封和以建威将军与屯骑校尉“双授”;张元宾以中坚将军与射声校尉“双授”、杨钧以中垒将军与长水校尉“双授”。从五校之例,亦可旁证左右中郎将、奉车都尉、武骑常侍等西省散官虽名为武职,但与文散官已颇为接近了。
    [29]据《魏书》卷113《官氏志》,道武帝时定制文散官五品:“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三都尉”即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均为文散官之比。又,疑六品散官应比三大夫而七品散官应比议郎,《官氏志》误倒。
    作者:阎步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