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在易感染季节里活动 血吸虫在不同季节发生的感染机会是不尽相同的。通常是夏、秋季最高,次为春季,最低为冬季。这是因为冬季地冻天寒,人畜等下水活动较其他季节少,特别是钉螺体内的血吸虫感染性幼虫(尾蚴)的发育与逸出同温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影响不同季节的感染率。赤壁之战决战在冬季,已不是血吸虫的易感季节,但行军转徙、决战前的训练演习、两军大大小小的遭遇战、前哨战等活动大都在秋天,是血吸虫易感季节。研究指出,最适合钉螺生活的温度是13℃左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这温度多见于仲春和深秋。血吸虫尾蚴能在10秒钟内钻入宿主皮肤,甚至钉螺离水登陆后,在有水滴的叶片上爬行也可能逸出尾蚴,人无须下水也有被感染的危险。 曹军为易感人群 同是在水上作战,同是在疫区内行军转移,按理说双方都会得病。为什么史料中多处记述曹操兵马患病并为之所苦,而孙权、刘备的兵马却安然无恙呢?这是因为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免疫力的缘故。 一次大量感染是造成急性发作的原因,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多次大量感染的后果当然更是严重,那些先前不曾感染新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动物对血吸虫特别易感,又易于发病,发病时症状也分外严重,大多是以高热、肝肿大疼痛、拉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血吸虫病,这类患者在当时条件下大多死亡。曹军南下的主力兵马恰是这种情况。相反,那些吴国(现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许多地方也是血吸虫病重疫区) 长期从事生产、生活或战争活动,经常接触疫水的孙权兵马,虽然也感染并发病,但现存者多是慢性患者,急性期早已过去,特别严重者已经死亡。同急性患者相比,慢性患者因体内有免疫力,且只有在劳累、饥寒等诱因下发生腹痛、拉脓血便等症状,因此对再感染和抵抗力以及在行军、作战能力上都是比较强的。这种差别就是患慢性血吸虫病(弱丁)的刘孙联军战胜患急性血吸虫病(急、重病丁以至于死丁)曹军的要害所在,亦正是所谓“水土不服必生疾病”的缘由所在。 有人认为曹军南下得到刘琮投降的水军,这批降军久居江南,对血吸虫有免疫力。与此同时,刘备的兵马同曹操一样也是来自非疫区的中原地区。言下之意,赤壁之战的双方兵马不存在对血吸虫免疫力的差别。但这并不能说明双方军队在血吸虫免疫力水准上的等同。先说曹军,谁是南征的主力呢?当然是曹操而不是刘表的降军,即使降军许多人因长期生活在疫区有过感染并产生了免疫力,但不能因此说曹操所率的南下主力大队人马也有免疫力,无法防止无免疫力的曹军主力队伍不发生血吸虫病。还有人认为由于四川省一些地区也有血吸虫病流行,所以刘璋派遣的四川援军也有免疫力,可是,刘璋援军的人数比刘表降军少得多,更不足以左右曹操主力的状况。 同样的道理,让我们看看孙权刘备联军。这支队伍谁是主力呢?刘备的队伍在河南被曹操穷追猛打后狼狈逃窜,几乎溃不成军。机智过人的诸葛亮斗胆说出来的只不过一两万人而已 ,所以他才苦心设计结成孙刘联盟以抵御曹军的南侵。很明显,孙刘联军无论从指挥员的任命、战备物资的供应,还是水军的组成都是孙权方面为主。因此,即使刘备军队也是来自中国北方,无血吸虫免疫力,却不影响联军中以东吴人马为主力部队的免疫力。 曹军哪些活动易被血吸虫感染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内凡同水接触者即有被感染的可能,所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决定了同水接触的频度与时间上的差异造成感染与后果的不同。曹操军队在赤壁之战中有哪些活动感染血吸虫呢?我们着重从行军、训练、作战和生活四个方面来分析。 1. 行军转徙:曹军自河南进入湖北夺取襄阳后,顺汉水而下,追赶刘备经长阪、当阳,然后占领江陵,并以之为水陆军及粮草辎重基地,之后又折向东南,进军巴丘(岳阳)及其附近(如现今的蒲圻、嘉鱼等地)同孙刘联军交战,在战事不利时,除部分守军屯留江陵之外,曹军大部分经江北的乌林、华容(即今洪湖一带)退驻,继而北撤。这样看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秋七月至十二月),曹军行军辗转于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及湖南北部的约四十个县份,行程达数千里。在这段时间里,曹操兵马可以说是“兵不解甲,马不下鞍”地奔忙周转。这样频繁的军旅生活大大地增加了同自然界的接触,无论是饮用、洗涤、游泳还是转徙跋涉,无不增加了同水的接触,自然也就增加了血吸虫尾蚴侵入的机会。 2. 训练水军:曹军南征,为了适应两湖地区水乡泽国的水上作战需要,必须克服北方军队不习水战的缺点。所以曹操对训练水军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并且早已付诸实施。远在出发前,就在北方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可以说,这是曹操为应付南征水战的先期重要准备之一。但是训练的水准、效果如何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