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走麦城揭秘:刘备按兵不救关云长(8)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网易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传统史家看来,拒婚孙权这件事也是关羽罪有应得的一条理由。联吴抗魏是蜀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提出来的,关羽不但不认真地执行,反而刻意破坏。他的破坏行为成了孙权下定决心袭取荆州的动力之一。显然,这又是对关羽的一场误解。联吴抗魏的外交政策正式稳固下来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实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期间的成果。虽然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但刘备在世期间却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去实践过。非但如此,在此期间,孙刘两家相互之间还摩擦不断,建安二十年双方甚至发生了争夺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武装冲突。关羽拒婚算不上是在破坏孙刘联盟。
    再者,应该说,关羽拒婚非但不是昏庸之举,相反,正是其明智之处。孙权如果想改善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他就应该去找刘备联姻,把孙夫人给刘备送回去,而不是去找关羽。“人臣无外交”,关羽镇守一方,正处在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地,什么事不做人家都会怀疑他搞独立王国,何况是越过集团领袖去和别的实力集团联姻。为防止刘备疑忌自己,关羽理应拒绝这次联姻。更何况刘备在处理与江东集团的关系的时候总是时阴时阳,阴晴不定,没个准数。即使刘备不疑忌自己,这种联姻也是不恰当的。
    孙权方面,不能排除这次联姻是个阴谋。这种阴谋孙权以前就使过,他给刘备送去了孙夫人这个浑身是刺的大头佛。倘使关羽同意联姻,对孙权而言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离间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破坏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夺取荆州始终被江东集团视为自保立足的必要条件,联姻可以麻痹关羽,为夺取荆州创造机会。关羽不同意,孙权也没有任何损失,还可以将制造隙端的责任推给关羽。
    六、刘封之死和孟达之叛
    重新解读了一些关羽的轶事之后,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刘备在关羽覆败之前的一些反常的举动。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完汉中王,返回成都之际,欲得一重将镇守汉川,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张飞,张飞自己也如此认为。然而刘备却出人意料地用了时为牙门将军的魏延。用魏延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将,造成了“一军皆惊”的震动。刘备为什么不用张飞?是因为张飞能力不够吗?是因为魏延比张飞能力更强吗?显然不是。张飞据水断桥,喝退五千曹军,足见其勇;释降严颜,足见其义;宕渠之战,大败曹魏名将张郃,足见其智。如此能力,镇守汉川足矣。是因为张飞另有他用吗?也不是。从汉中回来之后,张飞长年无事可干,被闲置了起来。
    刘备实际上另有考虑。称王之后,中央集权成了首要之务,但是关羽镇守荆州,已经对这种集权构成了障碍。有了一个关羽,刘备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张飞。魏延的身份和张飞有所不同。张飞与刘备之间存在着与关羽相同的合伙人关系,而魏延却是刘备个人的“部曲将”。所谓“部曲”,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也就是说,魏延是刘备的家将。弃张飞而用魏延只是刘备玩弄权术的一个小插曲,但也足以让我们窥视到他的用心。汉中之战结束后,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与荆州之间联系的必经通道,因三郡位于汉中南面,故通常称之为“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构想中的“跨”的位置,据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观点,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打通了荆州与汉中之间的交通。孟达攻下房陵之后,兵锋转向上庸。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刘备命令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剥夺了孟达独立指挥部队的权力。史书的解释是“阴恐达难独任”,害怕孟达会有异心。这个解释相当牵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