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刘邦良相张子房(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文化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下邑画策,张良推荐的三个人只有韩信当时在刘邦手下干活,彭越是个体户,黥布更是项羽的老部下,时任九江王。这三位天下豪杰张良都了如指掌,如今这雍齿就在眼前,张良岂会不了解?刘邦怨恨雍齿是路人皆知的事儿,谋圣张良岂会不知道?既然如此,张良为什么不干脆一点,非要拐弯抹角让刘邦亲口说出来呢?奥妙正在于此。张良深知刘邦对雍齿怨恨有加,在诸将领谋划军变的关键时刻,只有先封雍齿才能解决这燃眉之急。问题是,刘邦对这样的情形是否有清醒的认识与博大的胸怀。张良无法代替刘邦下决心,只能设法让刘邦自己痛下决心!先封谁?怎么封?都得刘邦自己好好琢磨,亲口说出来。
    那么,雍齿和刘邦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这俩人的矛盾源自丰邑失守那会儿。秦末大起义之初,每支义军都同时面对着两股力量,一是秦军,二是其他义军。秦军是天敌,而义军之间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之势。
    刘邦坐上沛公之位时,手下也就“二三千人”,他第一个进攻目标即是沛县附近的胡陵、方与两个县,丰邑为大本营。秦二世二年,沛县所属的秦泗川郡郡监出兵丰邑,将刘邦军队包围了整整两天。刘邦亲自出战,打败秦军,而后命雍齿驻守丰邑,自己率兵到达薛郡。刘邦连续打了两个胜仗,顺利到达方与县,并在薛地斩杀了泗川郡守。但他没想到,此刻大本营丰邑却陷入了危机,这场危机便是与雍齿有关。
    陈胜起兵称王后,派魏人周巿()去到魏地发动起义。在周巿的游说下,魏地义军纷纷起兵,形成全线反秦的格局。魏人要求立周巿为魏王,周巿坚决不接受,而是坚持立魏王宗族后裔魏咎做魏王。周巿为了占取更多的土地,力劝驻守丰邑的雍齿背叛刘邦投靠魏王。周巿的说辞是,丰邑乃原魏国的迁徙之地,理应归属于魏国。如果雍齿降魏,魏王承诺封其为侯,继续驻守丰邑;若是不降,魏军将对丰邑施行屠城。这雍齿原来就对刘邦不认可,至于个中缘由,史料未有提及,我们也不便妄加揣测。总之,面对魏国的诱降,雍齿最终叛变,选择为魏国驻守丰邑。大本营失守,这对刚刚步入正轨的刘家军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刘邦随即率兵反攻丰邑,但却怎么打也不下来。刘邦为此害了一场大病,只好暂时停止作战,回沛县养病。这是一攻丰邑。
    刘邦不仅怨恨雍齿的背叛,还恨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收复这块失地,于是就想投奔刚刚被拥立的楚王景驹,借兵攻城。无奈,秦国的章邯军团没等刘邦借到兵就杀了过来。毫无疑问刘邦吃了败仗,驻扎在留地。又经过三天激战,刘邦打下了砀郡,收编了砀郡五六千人马,实力大增,于是转身再攻丰邑,不幸的是刘邦又遭遇了失利。这是二攻丰邑。
    两度受挫,刘邦红了眼,心情也变得更加着急,听说项梁在薛地驻守,便决定投奔他。项梁给刘邦开出了很厚道的待遇,并支援他五千兵力,十员五大夫将。有了项梁军队的鼎力支持,刘邦第三次攻打丰邑,总算如愿以偿,顺利拿下,而战败的雍齿被迫逃往魏国。
    雍齿后来怎么又跟了刘邦,史书里没有记载,不过他的这次叛变,必定给刘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刘邦一方面从骨子里怨恨雍齿,另一方面也欣赏雍齿的军事才能。这件事刘邦集团人所共知。
    张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深谙人情世故。劝说刘邦封雍齿的目的是应急,其中少不了厚待雍齿的意思,至少客观效果的确如此。对雍齿的痛恨,刘邦自己也承认,之所以不杀雍齿是念着他功劳大,杀之必失人心军心。张良这次劝封大大改善了众人对皇上的印象,对刘邦来说显然是一件幸事。由此可见,张良劝封雍齿,实则具备两大功效:一是安定功臣之心,二是提高刘邦的美誉度。
    求封留侯是低调行事,劝封雍齿是化解危急,两件事都展现了张良的高智商。可惜张良仅仅把劝封雍齿看做应急之举,只是一种临时手段,而非善待功臣、稳定天下的原则制度,这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大缺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