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广的个人品行高洁,为官场所排挤。司马迁是这样评价李广的: “我所看到的李将军,不善言辞,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不善言辞,在官场上就是不会吹拍,不会拍,意味着上司不会喜欢你;不会吹,意味着你不会夸大战果;品行高洁,意味着你不会占他人之功为己有;爱兵如子,意味着你不会拿部下当炮灰。 4、汉朝的封赏制度有问题。杀死敌人、斩下头颅,有功,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封侯。防守边关,使百姓安居乐业,却没有功劳,不能封侯,这是什么逻辑! (而事实上,在汉朝,没有任何政绩、军功,只是凭借裙带关系而上位封侯的多的是!)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年事已高的李广认为这是最后的立功机会,刘彻勉强答应,任命他为前将军。 这次其实李广真的不该请战,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内中有不可明说的猫腻。 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好朋友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卫青的意思,想让公孙敖立功,恢复地位,没想到被李广横插了一脚。 于是卫青改变计划,让李广迂回绕远,从水草缺少的东路进攻。 李广心里明白卫青的用意,他恳请说: “我从年青的时候开始就和匈奴作战,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和匈奴单于决一死战,况且我的职务是前将军,不应该走东路,请您收回成命。” 卫青冷冷地回答: “这是军令,老将军难道要违抗命令!” 李广恳求了很久,卫青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老将李广气愤地不告辞而别! 李广到了军中,发现连向导都没有配备。 结果当然是迷失道路,无功而返。 事后,卫青派秘书长到李广军中问: “为什么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 李广知道他这是存心为难,拒不回答。 卫青的秘书长见李广拒绝回答,就急不可耐地责令李广的部属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发怒说:“他们有什么罪,是李某自己迷失道路,李某这就去大将军那里领罪!” 但李广是何等刚烈之人,岂能受此等侮辱,打发走了卫青的秘书长,他对部下说: “我李广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决战,可是大将军偏偏调我走迂回绕远的路线,结果迷失道路,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了,难道还要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于是李广拔刀自刎。 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军中,无论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忍不住痛哭。 李广去世的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不认识的也听说过李广的事迹)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的死落泪。 司马路说,李广一生为保卫汉朝边境和匈奴人作战,匈奴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李广最后不是死在匈奴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排挤。岳飞为收复宋朝失地和金人作战,金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岳飞最后不是死在金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人的莫须有。袁崇焕为保卫明朝江山和满清作战,满清人害怕他却又敬重他,袁崇焕最后也不是死在金人手里,而是死于本国皇帝的猜忌。直到今天还有人假借各种名目诋毁这三位英雄,就如同当年中伤这三位英雄的那些人一样。人心,何堪如此! 借高适《燕歌行并序》,结束本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