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注:?~纪元前一四三年。沛[今江苏省沛县]出身。为前汉建国功臣周勃之子。一开始虽为河内郡太守,但在兄长遭罢免之后,于前一六二年继任成为绛候。由于其性格刚毅,因而在前一五八年防备匈奴之际,连文帝到阵中亦不让其进入。连其部下都说:“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认为这个将军之威令比自己更行得通,乃是真将军,而赏赐其为中尉。以后亦深受文帝信赖,留下如果国家有难,必要请托于周亚夫之遗诏。前一五四年景帝在位时,这次因镇压吴楚七国之乱而活跃,并因功绩升至丞相。惟后来因不喜无能外戚之登用,以及对匈奴之政策等,自认与当时政治不合而辞职。不久又因孩子的恶事而意图引咎自杀未成,最后遭到解任。--《史记》卷五十七〈绛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周亚夫传〉),他的父亲是周勃。在下头的说明中也规劝提到,周勃这个人仕奉刘邦亦曾立下武勋,乃是汉帝国之重臣。他的个性正直,刘邦曾经说过,把事情交给他是绝对不会错的。基本上,刘邦这个人本身是比较随便的,因此周勃这个人比刘邦要来得正经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刘邦有关的有名逸事。项羽被打败--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后世也是常常被拿出来谈,不管项羽胜过刘帮多少次,只是在最后一战中失败,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战之中,当我方的状况相当恶化的时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话,就会想到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后一战中获得胜利就行了!而像现代的职业棒球比赛也是一样,只要在第九回结束之前获得胜利就行了。而拳击赛也是相同,只要最后还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胜利者。 就在刘邦已不知第几次败给项羽的时候,乘车逃走的途中,这时车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的孩子也在车子上,而当快要被敌人追上之时,刘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车外放出。然而夏侯婴却把车子停下,将小孩拾起之后继续逃。刘邦生气地说道:我是为了要让重量减轻,所以才把孩子丢弃,为何你又把他给拾回来呢?这样不是更慢了吗?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马辽太郎所着的《项羽与刘邦》中写道:这并不是非常无道,而是在儒家的伦理中,把双亲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极度端地来说,小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刘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蛮新鲜的见解。 只不过,这依然是违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婴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将这件事情写出,他并没有对其做判断,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对于这件事交给读者来判断吧!幸好,后来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而从这样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刘帮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是凡人无从了解的。相对地,在项羽这方面,当其感受到激发时,也会将敌人全都杀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来理解的话,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难以肯定接受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刘邦这个人还是比较给人不好的感觉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离题了,现在要谈的是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最初乃是因为父亲身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纪元前一六二年,他继承父亲之位为候,并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北方的防卫,也就是与匈奴作战。这时,汉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孙--在到访阵中的时候,却受到兵士的阻挡而无法进入。总之,兵士们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没事也不能随便进入阵中的军律就对了!文帝倒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十分感佩,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将军。 其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乃是吴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说过,所谓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汉皇室的一族这七王领有非常广大的领土,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再加上非常任性,根本就对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一来,景帝就想要缩减他们的领土、削弱他们的势力。这自然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七国之王联合叛乱,导致汉帝国进入半混乱的状态。 在此,景帝将进言建议削弱七国的人给杀人,希望能够平息吴楚等七国的不满,然而却没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亚夫为将军前往平定乱事。周亚夫首先就施行不让敌军团结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从敌军根据地出发的部队,从中间加以分断,使补给断绝。而当其慌忙回返时,便加以各个击破,让一场本来声势十分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间便遭到平定。 之前,吴楚七国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请其一同出兵,共同将汉帝国灭亡,然在匈奴还来不及出动之前,叛乱便已平定,因而并没有成功。 这样的叛乱和在秦朝末年自然发生的全国性大叛乱有所不同,而只是贵族因不愿自己的权势受到削减所起的叛乱,由于这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亚夫虽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勋,但后来在一些事情上与景帝不合,甚至还被怀疑谋反,最后竟绝食而死,结局非常地悲剧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