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昆阳之战:主战强敌 刘秀崭露头角(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一切的背后,护城河波光粼粼,平静极了。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
    昆阳城全城的人都来增援了,疯了一样,石块、辣椒面、烧滚的桐油和开水,全都朝城墙下倒去。进攻暂时被打退了。但是,箭雨又开始狂下,城墙下的敌人开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昆阳城里人,再没有白天夜晚,只能血战到底,一次次打退进攻。
    第一条通往内城的地道终于挖通了,城外的敌人从城内的某处地面冒出来,打碎了人们依靠城墙和护城河防守的最后一丝侥幸。义军只能在内城主要方向挖沟横隔,别的方向埋置水缸,这样地下一有动静,就能传到地面上来。有时水缸刚刚埋下去,大家就听到了声响……
    写到这儿,我总想起热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我怀疑编剧是否熟知这个著名战例,因此写出“南天门战役”的“地道战”。
    2009年7月的一天,我行走在昆阳故城南城护城河边,护城河坡已用水泥硬化过,叶县文化局王茜芹女士指着水泥斜坡一处台阶讲道:“这儿就是原地道所在地,当年莽军挖地道进城,战后塌陷成一个大坑,历代县志都记载这个大坑为地道遗存。去年叶县整修护城河时,大坑才被填平。”
    昆阳城千疮百孔,基本守不住了,刘秀十三骑估计也早溜号了。为了不至于城破后死于乱军之中,昆阳守军最高将领王凤决定投降。
    出人意料的是,王寻、王邑的回答是不准。这两位认为,昆阳城破是迟早问题,我们下了这么大血本,仗还没打过瘾,你们要投降,早干吗去了。王邑傲慢地讲:“本将军出征之时,皇帝赐我黄钺,许我征伐大权,予我百万之师,就是叫我遇城破城,遇贼杀贼,剿平逆贼。我出师之时已立誓,血洗昆阳,喋血而进。餐逆贼之肉,以安天下。”
    昆阳来将走后,严尤道:“战局拖至今日,已是失策。不如速战速决。今日拒降,也属不智,是逼他们破甑釜,拼死决战!”
    王邑问怎么个速战速决法?
    严尤道:“今天对方求降,本是一次机会,但既已回绝他们,也只好如此。《孙子兵法》上讲,‘围城必阙,穷寇勿迫’。可将昆阳之围网开一面,诱其逃生。他们逃生之时我们可以设伏,前堵后追,敌军必大溃。而且逃亡之众奔至宛城,宛城敌军必震惊不安。”
    王邑不可一世地认为,以咱的雄厚实力,还需要玩兵法吗?咱们就是兵法,未来会有人把咱们写入兵法。
    确实如此,的确有人把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写入了兵法。王邑无大局观,分不清大小,这是他兵败昆阳的第三个原因。
    打发走请降的昆阳城使者后,王邑等意气风发,但意外不久就降临了。
    从中午开始,天上有土色云团聚集,它形状古怪,如同巨石垒就的城池,又像一座坍塌的土山,慢慢压向王邑大军连绵数十里的营地上。不久,营地大雾弥漫,云团在到达距地面不到一尺时,才开始散去。这云,星占书中称为营头之星,而“营头之所坠,其下覆军杀将,血流千里”。极其凶险。当晚,又有流星坠入王莽新军大营,是否砸死人历史无记载。
    这次意外的天象,史书都有记载,其结果又确如天象所昭示。在中国战争史上,极其罕见。
    天象,分吉兆凶兆,吉兆能起到偌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凶兆则会在临战军队中产生极强的破坏力,其结果是军心涣散,士无斗志,进而兵败如山倒。
    一般阵前凶兆不过是大风卷走帐篷、吹折旗杆之类,但这回兆头非同小可。这似乎可以算是王莽大军兵败昆阳的又一个原因。
    昆阳城中,投降不成,突围无望,昆阳守军被逼到绝路上。绝路其实就两条路——自杀和战死。更始军出身非盗即贼,绝望之余一个个豁出去了。
    十几天过去了,昆阳城“岿然不动。”
    而这时,宛城莽军的岑彭开城献降了。
    王寻、王邑率领的“虎牙五威兵”使昆阳城中的守军恐惧无比,多数人主张逃跑,而管礼仪祭祀的杂号偏将军刘秀则主张死战。于是,在逃跑无望的情况下,刘秀成了更始军的主心骨,也成了昆阳大战的重要指挥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