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汉朝 >

项羽屡屠城为哪般?无底线的人性,倒退的历史(6)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关于史上记载的钜鹿战役,个人觉得有些疑点,退一步说,起码是令我感觉很费解的点,这里列举出来仅供读者参考。 
    第一,为什么章邯军队抵达钜鹿之后,没有协同王离的军队直接强攻处于守势的赵军。根据项羽杀宋义时的说法(“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大意为: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从中可以挖掘出一条隐藏信息,那就是赵军所占据的钜鹿城内粮草还算充足。假设秦政府军有一种打算,那就是封锁住钜鹿城,让城内的经济给养消耗空,城不攻自破,那么这种可能必定要建立在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补给的基础上。因为这是消耗战,只有自身控制的经济资源多于对方才能有胜算,由此假设,可以引出下一个问题。
    第二,从军事技术角度考虑,可以利用被围困的钜鹿城做诱饵,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来吸引其他反政府军营救,从而形成主力会战的形势,一次性将反政府军彻底击溃。如果做好这个准备,那么依章邯麾下军队曾经表现出的战斗力来看,绝不该仅是具备歼灭陈馀5000人的小股部队的实力,而抵挡不住项羽的区区三万人。
    第三,以章邯卓越的战争头脑和丰富的战场知识来看,他不该意识不到经济补给线对于部队的重要性。那么着力保护粮道就应该是他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而多条经济补给途径无疑是分散、降低风险的必然手段。任何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在率领部队中只保留单一的粮道,更不会任由其被攻击而无动于衷,不做防范。就史书中所言来看,这显得太不合情理,除非有一个巨大的陷阱隐藏在其背后,否则就难以解释得通。
    第四,如果章邯为项羽布下了一个陷阱,那么后来的败退又成了一个无法解释的话题。根据史书上的说法,章邯军队的败退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因为准备不充分。由上述的种种自相矛盾之处不难看出,这段历史若不失真,那么其中必然又隐含着些特殊的信息。
    应该说,章邯与王离这两个集团军司令间的沟通出现了重大的问题。
    个人推测,很可能是双方因战功的利益矛盾而产生分歧,导致了章邯坐山观虎斗,看王离带兵围困钜鹿而按兵不动。因此在抵挡项羽的反政府军时,章邯的作战意志也绝非坚定,以至于看到所有反政府武装围攻王离军团都拒施援手。当然,这里不排除一种可能,章邯在等王离的妥协,而后发兵,却不想王离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等他决定妥协之时就已经全军覆没。
    (文章摘自《帝国启示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