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牧地区,东汉时也设立了牧马苑。安帝永初六年:“诏越隽置长利、高望、始昌三苑,又令益州郡置万岁苑,犍为置汉平苑”。在西南地区开辟了新的牧区养马。和当地畜牧业相互促进,并举发展。因此,西南边郡畜牧业量动辄几万几十万头,亦说明当时畜牧业发展之状况。 (三)注重发展当地矿产业和特色手工业。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据查《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可以发现,该地不仅采冶金属种类多,而且生产工场分布广泛:益州郡的滇池县产铁,俞元县出铜,律高县出锡、银铅、贲古县产铜、锡、银、铅,来唯县出铜,双柏县出银,羊山出银和铅;犍为属国的朱提县产银、铜,堂琅县出银、铅、白铜,武阳县和南安县出铁;永昌郡的不韦县出铁,博南县产金和光珠(宝石);越隽郡的邛都县产铜,台登县和会无县出铁,蜀郡临邛出铁。汉王朝通过对该地区丰富矿产资源的渐次开发,使得中原金属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传入西南边郡广大地区。西汉前期,西南夷地区还不会冶铁,使用少数的铁器均来自蜀地。东汉时期,滇池、不韦、台登、会无诸县均有产铁记载。 不仅矿冶业得到很大发展,西南边郡地区其他手工业产品亦得到较快发展。《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永昌郡“知染彩文绣,有兰干细布”。《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说:永昌郡“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卖与人”,柯郡也出产梧桐布。此外,光珠、琥珀、水精(水晶),琉璃,轲虫,蚌珠,翡翠等待色产品也通过朝贡、纳赋以及商业交流流入中原。班固说,汉武以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亦称:“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木之玮宝,莫不呈表怪丽,雕被宫帏焉”。可知西南夷与汉朝之间贡纳、馈赠往来之盛;同时也说明汉代以来,西南边郡地区特色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四)发展交通,加强交流。汉朝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在武帝时期相继开凿了三条道路:一是南夷道,亦称夜郎道。元光五年(前130年),汉廷“发巴蜀卒治通,自楚道指柯江”,此道由今宜宾通北盘江。二为西夷道,又称零关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此道由今成都至西昌。三则是南夷道。《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兰沧水、溪,置 唐、不韦二县”。联通今云南永平、保山和施甸。 道路的修通,既是郡县设治的基础;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以郡县治所为中心,以邮亭、驿站为网络,深入民族聚居地,通过“交往效应”,把西南边郡连为一体。同时,又通过经济较为发达的巴蜀,北上关中联系中原;东通汉水,连接江南之荆、扬地区;南向以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勾通岭南、缅甸、印度等地。使西南边郡和全国乃至域外联系起来。由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往,促进西南边郡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南御滇楚、楚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盐铁论·通有篇》载:“徙邛笮之货致之东海”。学者研究表明,汉朝“建立益州等郡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通基本畅通,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入和四川盆地铁器大量运入,云贵高原才开始使用铁器。”也使云南地区具有和内地相同的文化面貌。 总之,两汉对西南地区近三个世纪的渐进式开发,使西南社会经济得到缓慢而长足的发展,到东汉末年,西南边郡的社会情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郡县治所及其周围地区,汉族移民的影响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姓地方势力。《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公孙述时,(柯)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朱提郡有“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亦有部曲”;永昌郡有“大姓陈、赵、谢、杨氏”。这些大姓主要来自汉族移民,他们成为受官府支持的势力,是东汉以来汉族移民在南中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反映;同时说明,他们在传播中原文化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西南边郡地区人口不断增加。为说明问题,我们同样以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户口作一比较。西汉元始二年,益州刺史部户口为972783户、4608654口,到东汉永和五年增至1525257户、7242028口,分别增长了56.79%和57.14%;而且,从同期所占全国人口比例来看,增长尤为明显。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有人口为59594978,益州刺史部占7.73%,而到东汉永和五年全国人口49150220,益州刺史部占14.73%,翻了近一番。 其三,西南边郡地区也成为蜀汉政权巨大的财富来源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率众南征,其秋患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李恢传》云:南征之后,蜀汉“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载:南中诸侯“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出产于汉嘉的金,朱提的银,在当时享有盛名。刘禅时,南中开采的银窟有数十座,“岁常纳贡”。 由于西南边郡,尤其是西南夷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到东汉末年,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区之一,与中原、江南经济区三分天下而有其一,最终支撑了蜀汉政权,而成三国鼎立之势。 四 综合本文,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一)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指导意义。政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 (二)社会经济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可以成为经济起动的催化剂,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明显效果。但是,经济要稳定、持续的增长,还需要根据其地理、人文环境而因地制宜地渐进式发展。 (三)加强交流,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经济文化被分割成彼此相对独立的群体而难以融合时,交往就成为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这种交往,无论采取何种社会形式,对经济文化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