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赵军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 在如此粮尽援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坚持了 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9月,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主将既殁,以下数十万饥疲已极的将士,遂全部降秦。 白起疑惧数十万赵俘一旦反复生变,除遣返年少者240人回邯郸,用以散布秦军可怖而不可战胜的言论外,使用卑鄙的欺诈手段,诱使数十万赵俘放下武器后,全部就地屠杀于上述周回50公里的三角地带了。是役遂告结束。 长平之战——秦赵两强倾国以决之战,历时三载;赵投入兵力45万,秦则至少投入兵力百万,赵军或阵亡或被坑杀,诚已全军覆没,秦则“死者过半,国内空”,当亦战死 50万左右,即双方将士死亡将近百万;战事范围,以今高平市城乡为主战场,扩及于今沁水、晋城、泽州、长子、长治、壶关、陵川等县市,战地直径上百公里。长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古人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卤”。此役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全国的形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铮频仍为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就要降临了。从这一点说,长平之战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第二,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助;第四,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第五,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