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秦朝 >

巨鹿之战新解:论所谓长城兵团与秦主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有关秦末战争的讨论中,经常听到“秦主力军王离的长城兵团30万在钜鹿之战中全军覆没”,但是细想之下,却发现这是一则误读。个人以为这是 《复活的兵团》的一处瑕疵,结果却以讹传讹,成为了公论。个人以为,要讨论这则问题,必须要从史料入手,而目前最具权威和几乎唯一的资料就是《史记》,《汉书》。所以我就从《史记》,《汉书》原文出发,提出我的看法。以后所说个章,均是出自这2书,因为汉初以前双方几乎一致,所以大多数材料均来自《史记》。
    首先,我们看看《史记》中对王离军的失败的具体记述。
    1.《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很明显,这则记叙有夸大楚军之处。“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这只可能是战场形势明了之前的表现;当楚军盛势明显时,诸侯军不可能继续作壁上观。楚军起的是催化剂作用,所以首功属楚。但是由于司马迁亲楚的态度,文中给人映像是:楚军孤军破秦,而且是全歼秦军。
    2.《史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颇多前后不一之处。其实,这是因为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决定的。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需要,不惜歪曲具体情节。这就使《史记》成为了24史中最为好看但是颇多矛盾之处的一本。其实《史记》是私修史,而且先秦从横之风尤存,因而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过司马迁处于自己的历史道德感,在另外的篇章中改正了以往的错误,这也导致《史记》有大量的前后不一之处。
    下面我们引用另外2位钜鹿之战经历人的传记,来说明这种不一之处。《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与上则记录相呼应,我们可以知道了。在钜鹿大战之前,项羽先“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这支部队起到了“绝章邯甬道”的作用,而后才有“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此时切断了章邯军和王离军的联系“章邯引兵解”,终于“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以上便是复原后的钜鹿大战的过程。我们的讨论便由此而发。
    1.先讨论战果。《项羽本纪第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其中,真正描述战果的便是“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都是这一“大破之”的结果。“大破之”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歼灭吗?
    同样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这样2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王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这两次都叫“大破之”,但是很明显,诸军只是被击溃而已,并没有全歼,甚至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否则项羽不可能迅速反击;赵军不可能坚守钜鹿,而且同在文中有“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这当然只能做击溃讲,否则全歼之敌不仅能逃入坚城,还可以互为犄角、并在短时间内马上再战,这是讲不通的。
    ——至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史记》中的“大破之”是击溃的意思。
    2.王离军是否是前来回合的长城兵团呢?并没有任何史料说明这一点。相反,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这些说明什么呢?只能认为王离是章邯的部将,而非所谓秦主力兵团——长城兵团的统帅。否则,《史记》中最起码要记载一下双方的会师。相反,《史记》中几乎只有章邯一个主角,没有丝毫对王离的描述。而且,如果王离是河套地区的主力统帅的话,为何还需要久战的章邯军从南方破楚之后马上北上?要知道,章邯军可是征战以久,迫切需要休息的。
    而且在《史记》中,地位相当的军团均称为“约”、“会”,例如“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这里的个人地位是平等的。其实我们今天的约会,即使一例。而主帅对部下则称“令”、“使”,例如“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
    ——说来这么多,总体意思,是说王离是章邯的部将,根本不是一支主力军的统帅。这是第2个结论。
    3.所谓长城兵团存在吗?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秦军只有章邯一个主力,所谓长城兵团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对钜鹿大战的意义与影响,秦军的历史都要重写。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反驳:秦军百万之众,怎么会只有章邯一个主力?就是基于这种信念,才导致所谓长城兵团的出现。
    我们来分析一下,秦军的常规军到底有多少人,大秦帝国到底能动员多少人。
    秦军的常规军到底有多少人?谁也不知道。我们估计大秦帝国的主基地关中和巴蜀共有1000万人左右。其成年男子不会超过300万,而要进行战争,必须还有后方支援人员。即使全部男子动员,也只有最多150万人在前线。何况还要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从事生产,后方的驻防军队。所谓百万之众,是指秦军的极限动员能力。因此,秦军最多能在本土动员投入长期战争的人数为60万,所以才有王翦“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因此,在非战争状况下,秦的主力不会多于60万。
    这只给出了一个上限,或许有人很不满,认为秦国全民皆兵,怎么反而兵力不及宋、明?其实,这里所说的主力常备军,是指脱离生产,能够随时战斗的军队。宋军有战斗力,视为常备军的主力只有禁军,但禁军100万是靠6000万人养活的,换算到秦军,只有不足20万。明军的位所,实际相当于专门的兵户,等同于汉代的郡县民兵。真正脱离生产,马上就能使用的部队不过3大营而已。土木之变中,三大营50万人全军覆没,马上导致几乎无兵可用。这支部队的比例更低,换成秦军,不过10万。到拉明末,全国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足50万。大多数军队,都是将领以私兵为核心,凭凑而成。吴三桂的10万军,只有3000主力而已,其余的都不过是相当于游民、民兵凑数而已。这些都不能视作正规军,否则太平天国拥军50万,为什么被10万湘军困扰?只有万余人北伐?因为真正可战之人不超过10万。
    再举几个例子。隋唐府兵,最接近秦汉,全国常备军不超过30万(府兵总共不超过80万)。实施世兵的满清,其八旗也不过15万左右,绿营不超过50万。
    就是现代,美国的主力军不超过100万。中国达到美军这一标准的军队,大概不超过50万。
    说了这么多,只是要得出一个结论:秦军的主力部队,常规军不可能多于30万。
    为什么说秦军主力不过30万呢?因为汉军主力大致是30万的样子。秦汉几乎一脉相承,所以可以互补。考虑到秦大战之后,其主力不会比汉军多。在考虑到秦军的本土防卫军队,那么可用的野战部队就非常有限了。所以我们在战国史上最常见的是10-30万人的军队,而很少有40万人以上的厮杀。除非是长平之战,灭楚、灭齐之战这种生死之战。
    如果考虑到秦所占领的大量归附不久的土地,那就可以认识到秦的兵力紧缺。因此,在对外用兵时,大多是招囚徒、入赘、犯罪之人。那么在河套地区,秦会动用什么军队呢?又会驻守多少人呢?
    《匈奴列传第五十》:“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谿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司马迁说的很明确,“蒙恬将十万之众”是进攻时军队的总数,其余为强行移边之人。举个现代的例子,为巩固新疆,建立了生产建设兵团,但是这些移民与正规军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有30万之众,还何必修直道作战略通道?这和兰新铁路、青藏铁路是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可知,秦北部边境只有不足10万守军,这只军队还分散在漫长的边境、承担戍边职责。这只部队是重兵,但绝不是主力;没有人会把主力放在一个远隔千里的偏僻之地。我们在新疆、西藏都有重兵,但这些驻军不是共和国主力。
    赵军的主力是长平被杀的45万大军,不是李牧的边防军。使用边防军,是赵国无军可用的最后挣扎;同样,山海关吴三桂的部队只是明军仅存的最后力量,而不是主力。明军的主力,是洪承畴部下的那13万之众。
    由于分布分散,任务艰巨,所有边防军都是在最后关头使用。而且是典型的饮鸩止渴。
    综上所述,根本不存在30万秦军长城军团。自然也没有所谓驰援。所谓30万一说,是把移民与军队混同了。
    经过分析,我惊奇的发现: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秦军没有在任何地方有集中优势的兵力。根本不存在主力军,所以在陈胜军入关后,无法立即动员,只有临时将骊山囚徒武装起来。随后则是以动员后的秦军补充章邯,由于大量的伤亡,不可能在补充章邯外另组建军团;章邯军才是唯一一支秦军主力。在章邯连战连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饮鸩止渴,调用为数不多的边防军救急。
    4.还原后的王离兵团,在钜鹿大战中只是章邯的一部分围城部队;
    章邯是想进行一场围城打援。所以王离兵团是在主力保护下进行强攻的诱饵。如果诸侯援军向其发动进攻,马上会成为章邯主力的盘中餐。要解钜鹿之围,只有先行切断甬道,隔绝章邯主力和王离兵团的联系,而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击溃王离兵团。项羽所率楚军完成的是使“章邯引兵解”的艰巨任务;当章邯主力的保护消失后,诸侯群起而攻之,导致王离兵团溃败,从而主帅获擒、或死。
    正是因为楚军的杰出表现才解除了钜鹿之围、而作为唯一一支可以与公认的天下第一——秦军相对抗部队的楚军,理所当然成为了驻军之首。
    5.钜鹿大战并没有起到歼灭秦主力的作用,秦军主力之势受挫而已。所以章邯只是避战,而非逃窜。是秦统治集团的绝顶腐朽,使秦军主力投降。而项羽因为对秦军的恐惧与憎恶,外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终于选择了新安杀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