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秦朝 >

性格缺陷导致战神白起过早陨落(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铁血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白起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在37年的军事历程中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的战例,但也因在长平战役中屠杀战俘为后人所诟病,在前257年的邯郸战役中他因拒绝服从秦昭王被迫自杀。白起屠杀战俘是在当时复杂的客观环境下采取的不失为明智的行动,不能由此推知其性格的暴虐进而又认定他桀骜不驯的品性,最后定下他自杀结局源自性格缺陷的结论。
    白起,中国古代军事家。曾参加秦国东扩的战争,历任秦军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等职,获封武安君。在前294—257年他长达37年的职业军事历程中,先后参加了伊阙战役、鄢郢战役、长平战役等14次涉及秦国的重大军事行动,“南拔鄢郢,北摧长平 ”,立下了显赫战功。史学家司马迁评价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中国历代军事史话》指出:“古今中外各大名战略家,诚无出其右者 ”。白起为中国军事历史留下了许多辉煌战例和宝贵经验。在前260年的长平战役中,秦军诱敌出击、迂回包抄、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作战部署表现了白起非凡的作战组织才能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因此有人指出:“吾人细究白起此一巧妙战略部署,及其指挥作战之高度艺术,诚使‘坎尼’、‘坦伦堡’之战,为之黯然无光 ”。
    在前257年的邯郸战役中,白起先遭斥革,后被流放,并在流放途中被迫自杀。他临死自慨死于因果报应的命运安排“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但事实真相令人怀疑,屠杀战俘是否合理都有待商榷。
    根据实地战争态势来看,选择屠杀战俘是合理而明智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据记载,秦国大规模远征赵国的军队多达60万人,“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 ,率领这样一只庞大的军队务求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兵贵胜,不贵久 ”。因为军队在外长期的巨额消耗会导致军队和国家陷入毁灭的危机当中,“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而近40万战俘的押运、转移不仅会暴露军队运动的位置,并且会影响机动能力,将战争的进程一再加长。所以秦军屠杀战俘的行动为军队作战和本国经济甩开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第二,军队越境作战,战区遥远,交通线漫长,对后勤是一个严重的挑战,60万部队的物资补充是否能通过军需供给予以有力的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环节,当时交战地区人口稀少、物产贫瘠,军队难以找到一切最需要的物资,因此军队后勤完全依赖本国的补给运输系统。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从秦国战略物资基地将一石粮食运抵秦军驻地需要在运道上消耗一百九十二石粮食,这对国家经济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如果还要满足近40万战俘的物资供应,巨额的战争成本将会使本国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为了保证国家有能力将战争进行下去,作为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将领,白起必须做出合适的选择。
    第三,恶劣的外交环境与当地居民反抗造成秦军参战部队损失是不可能通过动员当地民众来补充,古代薄弱的战时经济无法实现本国大规模的人力动员。有鉴于此,秦军在作战中必须遵循兵力的节约性原则,即将所有的兵力都被包括在战斗之中了,绝不容许某一部分兵力闲置不用。如果保留战俘,那么就需要从一线作战部队中抽调兵力建立战俘营对降卒实行就地看管或者押解回国,在紧急时刻还需增强警备严加看管,这无疑对于兵力的使用而言是一种十分恶劣的管理。
    综上所述,发生在长平战役中的屠杀战俘行动是军队统帅在全面考虑战争形势,经过周密考虑并权衡得失后做出的合理决策,是一名杰出高级将官务实精神的体现。同时也证明了他在自杀前的陈词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消极归因。虽然是用的非正常手段解决问题,不能不说这给史家们留下了笔伐白起的口实,但是事实却就是这样白起这么做了为了大秦他这么做了,牺牲了自己的声誉为大秦的统一搭上了一个台阶。
    长平战役后,白起将秦军分为三部,一部攻占皮劳,一部夺取太原,白起亲率主力留驻上党,准备进攻邯郸,迅速占领赵国。这引起了赵国及周围各国的恐慌,紧张的态势迫使赵韩两国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赵国密使苏代从个人利益及国家得失两方面来动摇了秦国行政首脑范雎灭赵的决心,并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建议。不久,范雎提出军队疲惫,急待休整,“五苑之草著、蔬莱、橡果、枣栗足以活民, 请发之 ”,建议昭王同意赵韩两国的停战请求。昭王考虑到秦军在历时三年的长平战役中大获全胜,但是自身消耗巨大,“秦虽破长平军, 而秦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 ”,同意与赵国达成停战协议,于公元前259年1月从赵国撤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