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的《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弟子的弟子根据记忆、回忆而写的。《论语》里面孔子的话,是不是原文,直到今天还是疑问。 《论语》在形成之初以及后来的三四百年间,并不是当时中国的经典。直到汉朝儒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以及儒家的其他著作,今日我们称之为“四书五经”的著作,才渐渐成为被中国的统治阶级认定的“经典”,并成为中国读书人“读书做官”的惟一的台阶。 “独尊儒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好还是坏?近两千年偌大而辽阔的中国,人们只读九本书。人们的思想都统一和控制在这九本书里。难怪两千年的中国,自春秋战国之后,就很少有独特的思想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读同样的书,思想的资源变得非常贫瘠。 科举制度废除之前,不把这九本书倒背如流,就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并成为官僚统治阶级的一员。为了普及儒家思想,《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神童诗》等普及读物,也应运而生。他们与经典的距离,如同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与专为青少年读者改写的《红楼梦》一样,一个是思想的宝库、语言的艺术宝库,一个是大概齐的故事概论,简化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在除了儒家,其他都不登正统之堂的传统社会里,《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只是私塾的入门课本。对那时和社会要求青少年背诵这些蒙学读物,或许我们可以历史地看问题而给予理解。但是,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以及《增广贤文》、《神童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儒家经典,而只是对儒家经典的简化和口号性总结。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中,很多地方的学校要求中小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古代蒙学读物,让人产生时代错觉:我们到底是生活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还是生活在闭关锁国的明清王朝?当然,我理解出现这种教育现象的时代背景,那就是现在有一些人大概除了信财神爷,其他什么都不信了。但是,你可以不信,怎么还要绑架着孩子一起不信? 在这样一个“我不相信”的时代,有一些人亟须信点什么,亟须某种道德,他们因此可以依傍这种道德而生活。这其中,有一些教育者突然全体向后看:找出《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神童诗》这样口号化的儒家初级读物来,填充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自己头脑的空白。 但是,这真的管用吗? 建设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不是让孩子们背诵《三字经》等古代蒙学读物就能实现的。也许倡导这样做的教育者是有病乱投医,现在是不管什么偏方都信了,或许儒家或读经运动,可以拯救或造就一代新人也说不定。其实,这完全是空想。 其实,《三字经》这些根本不算儒学经典的古代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口号式理念,根本不符合现代世界的思想价值观,与现代世界要求的教育出发点和目的———批判性思维,相差千万里。所以,根本不该要小学生鹦鹉学舌般地背诵这些早已经过时的东西。 小学不是传统的私塾。私塾时代,人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思想资源,或许可以理解。但是,现代小学的教育,却必须以培养现代公民为出发点和目的。毕竟,今天的时代并没有信息的障碍,人类的思想资源基本上可以共享了。而要想培养现代公民,首先就要让孩子们学会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背诵《三字经》等古代蒙学读物,和现代教育完全相悖,别说删节了,不读更好。(沈睿 知名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