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07年,章太炎等学者就创办了国学杂志,掀起了一个国学教育高潮。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国学”似乎更火了,已经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大学,都开办了“国学院”,从中央电视台到一些省、市电视台也都开办了“国学讲座”,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学讲学班”遍布全国。国学已经被学界和大众视为提高个人道德行为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方式,同时已经成为倡导中华民族身心健康的方法。但是审视“国学”这一概念,就能发现它并不准确,或者说是一个伪概念。 先从词义上来讲,“国学”如果是讲一个国家的学问,那么就不是中国一国的专利,别的国家也都应该有各自的“国学”,然而事实上我们很少能看到别国也有此概念,所以,“国学”在学术上很难与别国的文化研究接轨。从内涵上来讲,所谓“国学”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能够反映出我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而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学界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还在研究与争论中更为准确。 学界也时常有人宣讲“国学”的独特性,意思是说“国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无须与别国文化接轨。但只要我们细考究,从“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开出的“国学书目”中,可以看到他们所提倡的“国学经典”也不过是“四书五经”一类的传统文化,准确地说只是汉族传统文化。历史地看,中国的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流变与整合中发展起来的。 近百年所谓国学所涵盖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先秦诸子为主的儒家经典,它们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分门别类地被划入中国的历史、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经学史、学术史和文献学当中。100多年来,研究儒家文化学者给儒家文化起了一个名字:“国学”,这只是一个乳名,随口叫之,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形成一个伪概念。如今当我们审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缺乏现代学科分类所应该具备的独有的科学内涵。“国学”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能回归到它应有的学术位置上。类似这种从伪概念回归到原有概念的例证,在学术上太多了。在这正本清源的过程中,学术就发展了。 若是把“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化称为传统文化,还是比较准确的。传统文化经由创造的转化,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新的、有生机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促使我们国家走向民主与法制,促使我们的社会走向理性与自由。(□北方周末报评论员 李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