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养心养性养一把紫砂壶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国学网 --品茗轩 佚名 参加讨论

    成了喜好茶文化的国人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对紫砂壶爱好者来说,“有壶之人有福”,宜兴紫砂壶,不但在我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其原料独特、品质极佳,在经过茶水一段时间滋养后,壶会幽然发光,令人爱不释手。
    王虎是深圳的紫砂壶收藏者,虽然手中的名器并不多,但他依然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养的虽然是壶,其实是在“养”自己,也就是“养”心“养”性。“壶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人的泡养、精心呵护,它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呵护,这未尝不是人与壶的一种情感互动,其乐无穷。”
    怎样挑选紫砂壶
    王虎认为,如果是初入门的普通爱好者,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只要是把好紫砂壶用于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越会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
    他总结了自己十余年来选壶的几条要领:
    1、购置新壶,壶的造型与外观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
    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
    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
    4、壶的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壶的出水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
    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
    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要相配。紫砂壶泡茶,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泡重滋味的,如乌龙、铁观音等。
    按部就班玩出专业与感情,王虎也是从外行到内行,从不懂到懂,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摆在一起,你就能看出来了。“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壶基本上也是一样,用感情和紫砂壶来沟通,人壶合一,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
    养壶先养心
    养壶,心急不得,所以要先养心,此外,养壶也有很多讲究。吴先生自己开个茶楼,对紫砂壶自然有一份感情,经常泡茶,对养壶也有心得。他随手拿起手边的壶说:“你看,当年我买回这个壶才900元,养了两年,有客人愿意出3000元我都没舍得出售,你瞧这光泽,这质感……”把玩着紫砂壶,吴先生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
    他给记者讲了讲养壶的心得:有人平时泡茶时喜欢用茶汁浇在壶身上,或用养壶笔蘸茶汤来刷壶,甚至泡完了茶连茶渣都不倒掉,觉得这样养壶才会更快更亮。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茶渣在壶内时间长了会产生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也不卫生。到头来把壶养得黑一块、红一块,有的贼亮贼亮,实不可取。
    选择一把泥料好的壶后要先开壶。新壶的土味、火气都比较重。首先把新壶冲洗干净,再将壶置放在干净的锅里,注入清水,让清水漫过壶顶,然后用文火烧开,等水滚过15分钟关掉。有的壶友喜欢放些茶叶一起煮也可以,但不要煮太久,以免茶的苦味、涩味被壶吸走。开壶后,把锅放置一旁让其自然冷却,把壶捞出即可使用。
    新壶一般先当茶海使用,在经过茶水一个阶段的滋养后,再拿来泡养。泡茶时,可以趁壶身滚热时,用开水浇淋壶身,也可以用热茶巾通擦壶身。但不要用茶汤浇淋壶身,以免茶油附在壶的表面。泡完茶后,用开水将壶烫洗干净,或在水龙头下用清水冲洗干净,将壶身倒扣,让其自然阴干即可。日子一长,壶就会养出由内向外、晶莹剔透、润而不腻、珠圆玉润的效果。
    紫砂素有“紫玉金砂”之称,有玉质感,所以偶尔用干净的手盘一盘壶,既可暖手把玩,又可增加与壶的感情,其乐无穷。当你的爱壶在泡养一个阶段后,可以停下来,让壶歇一歇,让壶在充分吸收茶油之后,日后更好地泡养。
    “养壶的过程简单,但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养,急于求成,每个细节都要细心,每个环节都是一种享受。夜深人静时,手执一把爱壶,品一杯香茗,听听音乐,看看书,在尘世的喧嚣中享受一份宁静,那又是何等的惬意!”吴先生显然已经陶醉“壶”中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