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复兴弹唱“十二木卡姆”的选段乌孜哈勒。 王小军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21日电(王小军 耿丹丹)今年70岁的唐复兴,现居在乌鲁木齐。“‘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古典乐曲组成,我会其中的8套。”唐复兴自豪地说道。 21日,中新网记者采访唐复兴,有幸见到唐复兴再次弹唱,他一边弹奏着都塔尔,一边用维吾尔语吟唱着“十二木卡姆”的选段——且比巴亚特,悠扬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他和木卡姆的情结。“现在手中的琴,是莎车县维吾尔族好友专门送到乌鲁木齐的,他告诉我,‘身边不能没有琴’。” 唐复兴说:“‘十二木卡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 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唐复兴介绍,自己出生在新疆莎车县,这里是“十二木卡姆”的主要流传地。自幼和维吾尔族朋友一起长大的唐复兴,维吾尔音乐成为他耳濡目染的事物。“我年轻的时候,闲暇时间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周围的邻里就会聚在一起弹唱、跳舞,但那时并不知道这个就是木卡姆。”16岁那年,喜欢音乐的唐复兴有了想要学习这种维吾尔音乐的想法。 通过自学,唐复兴会唱很多选段,“有一次,叫卡德尔的老艺人看我很喜欢,就开始教我,他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从此之后,在莎车县木卡姆民间艺人中,多了一个唐复兴。“因为会说维吾尔语,所以学起来非常快,我会的选段越来越多,还学会了弹奏弹布尔、都塔尔等乐器。” 直到1986年,唐复兴听了朋友送来的《十二木卡姆》音乐磁带,他才知道自己唱的这些好听的旋律就是木卡姆。“木卡姆里带着很多的情感,带着喜怒哀乐。有时候我弹着悲伤的曲子,有人听着会掉眼泪,如果歌曲欢快,大家就会主动跳舞。” 唐复兴告诉记者,凭借着对木卡姆的热爱,没过几年,他的技艺就超过了师傅卡德尔。唐复兴回忆,出名后自然就有很多粉丝,当地男女老少空闲都去家中只为听一曲,有些人条件好,直接把他接到家中,盛情款待后听曲。 乌鲁木齐市民薛力是唐复兴的朋友,他告诉记者:“1981年,我们就认识了,在莎车县那时我就喜欢听他弹唱,由于工作原因,离开了莎车,如今在乌鲁木齐还能听到他的弹唱,心情很激动。” “刚开始学习热瓦普的时候,由于没有做弦的材料,我就用钢丝做,再打磨成弦。我记得有一次,钢丝弦直接把手磨出血了,但我依然坚持弹唱完。” 在唐复兴眼中,让他如此对木卡姆的热爱,让他坚持这么多年弹唱的重要一点在于,“十二木卡姆”里有很多流传下来的精华。“有警示类,生活类,爱情类。人在愁苦的时候可以解闷,可以回忆,可以让人平静,安慰心灵。” 唐复兴回忆,那时,他也有一个演奏团体,大概有5个人,只要有大的演出活动,他们就会去。“真的可以说是特别酷爱,有了它,我可以不睡觉,有一次从中午弹唱到午夜。” 1992年,唐复兴通过多年的学唱,也开始搜集整理一些木卡姆唱段的资料。“‘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把这个文化发扬光大。” 马成翔从1972年开始研究“十二木卡姆”,听完老人的弹唱后说:“他对维吾尔语言的把握、对韵律和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好。” 马成翔介绍,“十二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乐舞大曲,中国政府在申报联合国非遗项目的时候,一共申报了4套,第一套是流传在昆仑山下的莎车县和喀什噶尔一带的“十二木卡姆”;第二套是流传在哈密绿洲上的“哈密木卡姆”;第三套是流传在喀什地区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县、麦盖提县、阿瓦提县等地的“刀郎木卡姆”;第四套是流传在吐鲁番盆地的“吐鲁番木卡姆”。这四套木卡姆组成了维吾尔木卡姆的基本内容,这四套木卡姆虽然同属于木卡姆但是它们各成体系,所谓它的演唱风格、歌词内容、曲式弦法都是不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化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它呈现的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种态势。 新疆文化馆原馆长梁惠敏听了老人的弹唱后说:“味非常足,只有长期扎根基层,才能弹唱出这个味来,没有长期生活在基层是得不到的,高手在民间。”(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