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民族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之思:扎根人民 回归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人民政协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和发掘我国少数民族文艺成果及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审美情趣、知识体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结束不久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关注民族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深入采访。
    让民族民间文艺真正惠及人民
    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的1个月前,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正在广西的防城港市。在那里,他们要演出新编壮剧《冯子材》。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壮剧、桂剧、彩调戏等是其中的代表。壮剧《冯子材》讲述了民族英雄冯子材带领壮乡儿女在镇南关战役中英勇抗击西方列强的故事。这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抗列强一场难得的胜利,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防城港市的演出一结束,演出团队化整为零,继续走到乡镇、农村,给当地送文艺。由于乡镇条件限制不能演这一整出的大戏,但是同样化整为零,通过折子戏,依然能让当地人民感受到作品中的魅力和情怀,再加上结合当地语言、融入当地独特艺术传统的快板、小戏、小品,群众欣赏得有滋有味,反响非常好。
    “民族民间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在广西有很多,比如桂北地区主要是桂剧,桂南则是粤剧。大家都知道广西民间歌谣很厉害,随时能组织唱词。我们到基层演出,就用当地歌谣来编唱国家政策、大事小情,很受群众欢迎,群众自己也会编唱。”龙倩委员介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合力,以广西戏剧院为例,承担着多种地方戏的传承重任,每年以小分队的形式到基层演出约500场,走进老百姓生活,促进了当地民族民间文艺的发展。
    “我们群众对文艺的需求非常强烈,有需求就应当供给,用戏剧、电影等各种形式展现民族民间文艺,送到基层去。我们经常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应该把文化加上,做到民有所乐,因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全国政协常委田岚看来,民族民间文艺要惠及人民,不能只是软性态度,而应当成为刚性政策,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并以强有力的措施来实施保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也表示,文艺为人民,民间文艺不仅是当代创作的源泉,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内容。他特别强调,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把握民间文艺在内涵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发挥民间文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传播作用,“比如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民间文艺活动,发展包含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充分结合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发掘和应用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民间文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陶冶作用,形成具有积极价值观导向和深刻自觉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当代主流价值的认同。
    激活创造力
    修复民族民间文艺生态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民族民间文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大量民间口头文学、歌舞、美术等根植于传统生活。但也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节奏中,民族民间文艺与传统文化一样,其传承发展受到冲击。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做了大量努力,但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有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濒临灭绝。
    对此,潘鲁生委员分析,我国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对其保护、传承、振兴与发展亟须强基固本,深刻认识民间文化生态的整体性问题,把握价值,尊重规律,保护载体,修复主体,提升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内生动力。事实上,如果缺少系统的文化基础和生态基础,碎片化的保护与发展往往难以为继;缺少民间情感关怀的深度自觉,容易走向片面的功利化保护与开发,甚至与文化传承发展初衷背道而驰。“当前,是时候回到民间文化生态这个基础上来,从日常生活、参与受众、多元载体上关注和修复民间文艺生态。”他说。
    那么如何修复民间文艺生态呢?潘鲁生委员指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民间文艺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乡村,亲民近民。“服务推动地方特色文艺在农村和城乡社区扎根,开展传习、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并针对不同群体和地方民间文艺样式因地制宜实施传承计划,使普通民众成为传统民间文艺传承的重要基础,使民间文艺成为社会、社区和民众自然、和谐、稳定、有序、良好互动的重要纽带,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同时,积极吸收群众创作成果,培育民间文艺繁荣的基础。”这样一来,使民族民间文艺真正回归生活,扎根人民。
    由于经常到基层演出,龙倩委员和她的剧团演员们与老百姓交流很密切。龙倩委员告诉记者,在演出结束后,经常有群众把自己作词作曲写的歌谣、快板等拿来给她看,让她提意见,并且还提“要求”———“我们现在有了小舞台,但是没有器材,我们也有一些文艺骨干,你们能不能来给我们做一些艺术培训?”现在,广西戏剧院与10个村子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年有计划地给他们送戏、培训文艺骨干。并且,剧院还经常推出类似“地方戏大家唱”这样的活动,在各个地区招募爱好戏曲艺术的群众参与,进行培训和比赛,扩大了地方戏的影响力。
    “民族民间文艺的根在民间,民众对自己土地上的艺术有感情,需要我们做好引领工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样才能让民族民间文艺真正‘活’起来。”龙倩委员感叹道。
    完善机制
    为文艺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我国对文化保护的重视,大部分民族民间艺术都已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过,龙倩委员仍有担忧,“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然是好事,但是申报之后具体保护的管理水平和有效机制还跟不上,经费和人才匮乏是长期存在的困难,保护措施难以落地。”
    这种情况在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来自普米族的茸芭莘那委员深有感触:很多人口较少民族因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本民族文化主要是口头传统,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下来。而现在,原本属于自然传承人的本民族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会说母语的越来越少,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本民族文化也缺乏兴趣。传承人都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随着这些老人的相继离世,“人走歌歇”、“人亡艺绝”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在上演。她建议,应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并出台、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相关条例,为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同时,对非遗传承人制度加以完善,充分肯定传承人的身份和提高其社会地位,为非遗传承人制定更多切实有效的条例,鼓励他们多带徒弟,多出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