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绘画爱好者独创玉米秆作画,技艺不输大师 秋收季节,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行为,污染了大气,也让人头痛不已。在宜宾,民间绘画爱好者杨碧云自创了一种作画方式,利用玉米秆做原材料,成功实现了变废为宝。其作品不仅低碳环保,且表达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质感强烈,一点也不输大师级画作。 杨碧云说,创作一幅玉米秆画,通常要耗时半个多月,从原料准备到成型,要经过20余道工序。但装裱成型后,黑绒布上的金色秸秆更加色彩夺目,表达效果绝不亚于任何绘画手法。在他用玉米秆创作的4年中,还未发现有用同样方式作画的人,这项技艺或许还是首创。 临时起意 纹路如蜻蜓翅膀玉米叶激起他创作欲望 生活在宜宾南岸城区,从小学热衷绘画的杨碧云,虽没有成为美术教师,但步入中年的他,唯一的爱好依然是创作。他的作品不用颜料,却色彩夺目,深浅层次间,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视觉。杨碧云说,用玉米秆创作了近4年,还未发现有用同样方式作画的人,这项技艺或许还是首创。 素描、工笔、油画……难道这么多种绘画方式都不能入你的眼?杨碧云满是笑意的道出了其中原委。“用玉米秆作画完全是一次偶然,这也是我热爱绘画的一种创新尝试。”杨碧云说,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他在玉米地里意外发现,包裹玉米最里层的叶子,纹路很别致,仿佛蜻蜓翅膀一般。杨碧云立即联想到,若是用这类天然的植物表达花鸟虫鱼,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快,杨碧云就收集了大量玉米叶子,准备尝试做花鸟,但刚开始呈现的效果并不让他满意。杨碧云感叹,“现在大家看到的成品,都是后期改良的。当然,创作过程中,必然需要大胆的尝试,以及后期的逐步完善。” 多次尝试 玉米叶配玉米秆软硬兼备成就艺术佳品 《花开富贵》、《雄鹰展翅》、《烟雨山水》、《八仙过海》……在这位民间绘画爱好者杨碧云家中,记者看到,十余幅作品装裱得整齐规范,画中有活灵活现的八仙人物,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有细到每一根羽毛都能数清的雄鹰,景色生动、自然,画面层次感非常强。 看着杨碧云展示画作的激动劲儿,妻子和儿子都笑道,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升级版”成品,前后已完成了50余幅作品。其中一半都被亲朋好友索要去了,现在有朋友向他要,都不敢再答应。不仅是对自己心爱之物的不舍,还有创作的费时和不易。 “玉米叶比较柔软,如果全部都用它来呈现,很难体现画面的层次。”杨碧云解释,用简单的说法便是,结合玉米秆的硬度,在软硬间展现立体感。这样的想法,当然也经过了反复多次尝试,单独使用其中一种,都难以表达出现在的视觉效果。杨碧云举例道,“这幅《鱼趣》就很典型,鱼身有许多鱼鳞,就应该用材质稍硬的玉米秆,而鱼尾等部分就很柔软,也比较通透,选用包裹玉米最里层的叶子,就很贴切。” 材料准备 消毒去芯晾晒…至少要做20余道工序 确定了画作的材质,还仅是作画的第一步工序。杨碧云介绍,完成一幅作品,通常要耗时半个多月,从原料准备到成型,要经过20余道工序。但装裱成型后,黑绒布上的金色秸秆更加色彩夺目,表达效果绝不亚于任何绘画手法。 妻子也在一旁介绍,每年秋收时节,杨碧云都要跑去各地农村挑选玉米秆。作画的秸秆一定要无虫无害无斑点,最好是靠近顶端15厘米左右的秸秆。杨碧云说,秸秆的选择非常重要,外皮柔软、韧性好的、色彩偏金黄的才是最佳选择。 挑选好秸秆后,首先要进行消毒。这也是保证画质的关键,避免秸秆生虫、霉变。这期间,通常就要花费半天时间,因为秸秆必须阴干,受不得阳光暴晒。接下来,就需要把秸秆中间劈开去芯,做成胚模,再用白乳胶将其粘在牛皮纸上备用。 杨碧云说,这些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比如秸秆本身还有点厚,要用刀片把里层刮掉,剩下秸秆的皮依然只是原材料。为了让粘在牛皮纸上的秸秆保持平整,杨碧云还搬来了很多书,将其压平整,待到创作时再拿出。 动手创作 手绘剪纸电烙…少了一门技艺都不行 通过杨碧云秘制的玉米秆,看起来光亮而平薄,但还是不能直接用。杨碧云解释,因为要让作品生动起来,就必须要有颜色深浅之分,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就必须用电烙铁上色。 而在这以前,心中还得确定好创作主题。“要确保最终画面保证效果,一般我都会先在纸上画好基本框架。”手拿着已画好的工笔花鸟画,杨碧云指着玉米秆说,现在还要把复印纸垫在玉米秆上面,重新描摹一次,让画印到玉米秆上。这样做也是避免在玉米秆上直接画出现偏差,因为一旦删改起来比较麻烦,也很影响后期呈现效果。 描摹到玉米秆上,也只是中间的一个插曲。真正体现画作的立体感,还需要由里到外的层次。杨碧云介绍,例如一朵玉兰花,描摹到玉米秆上后,还要用剪刀将每一朵花瓣、每一个枝条剪下来,逐个用电烙铁上色。花朵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光影响的色彩也是不同的。 玉米秆上色这部分,杨碧云认真地说道,就是将30瓦左右的电烙铁烧热,在刮净的玉米秆上进行碳化处理,颜色要想深一些,熨烫就要慢一点,颜色想要浅一点,熨烫时就要快一点,这些都要作画人灵活处理。 “待画中所有景色都处理完毕后,再逐个由内到外的粘贴到黑色绒布上面。”杨碧云笑着说,这部分就有点像拼图,但比拼图难的是,还要注意由内到外的立体感,这一部分还要创作人有一定的绘画悟性。 □对话当事人我的画可保存千年还欲作《清明上河图》 相对繁琐的工序后面,每一个点滴都是杨碧云的心血。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妻子介绍,每完成一幅作品后,杨碧云都会很爱惜地将其装裱好,既是为了保护画作不受损坏,也是避免灰尘入侵难以清理。 但杨碧云最自信的是,碳化出来的玉米秆是不会褪色的,虽然耗费精力,但是效果很好,比如老鹰羽毛、鱼的鳞片等细节部分,看起来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这样的画作,因为材质取自纯天然的植物,加上后期消毒处理,存放几百近千年都是不会变的。 在这项创作中,杨碧云已琢磨了4年,接下来,他还想集中精力做一幅《清明上河图》,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但他更希望将这种方式获得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这种环保、低碳的作画手法。 作为墨彩油画新样式开创者,宜宾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牟晚秋对此介绍,这一类画作属于镶嵌的装饰画,常见的有鸡蛋壳、金属材料等制成,而画作呈现的优良,需要看画面构成,以及是否具备美术范畴及其标准等。用秸秆作画,非常低碳、环保,值得鼓励和提倡。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邓烨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