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勰正在制作竹丝画帘。 王爵 摄 中新网广安1月9日电(王爵 陈闫文)“刺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新生活。”广安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竹丝画帘馆总经理陈美勰说,竹丝画帘改变了她的家乡,也改变了她的生活。9日,记者走进广安武胜卢山村,探访绣娘们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竹丝画帘,就是将竹子用手工工艺拉成细如头发丝的竹丝,再用蚕丝作径线,织成竹帘,用针线、画笔在竹帘上绣、绘出姿态万千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各类传统工艺画。竹丝画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上世纪90年代,竹丝画帘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 现年23岁的陈美勰,是土生土长的卢山村人,年纪轻轻的她除了身为武胜县竹丝画帘馆总经理外,还是这项传统工艺最年轻的继承人之一。“小时候,我们镇上的美术厂就专门生产竹丝画帘。”陈美勰回忆道,自己从小喜欢画画,上学时有空就往厂里跑,去看工匠们作画。一来二去混熟了,她就开始缠着师傅们问个不停。14岁那年,厂长郑才贵见陈美勰确实感兴趣,便收她为徒,在假期教她做竹丝画帘。从此,陈美勰便与竹丝画帘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市场开始萎缩,竹丝画帘销售直线下降,企业逐渐停产,艺人纷纷转行。2010年,郑才贵被女儿接到北京生活,当地最后一家竹丝画帘生产企业也关了门。“这么好的一项传统工艺就这样失传,好可惜哟!”陈美勰说。 近年来,武胜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竹丝画帘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2013年,陈美勰和丈夫商量,决定辞去现有工作,重新创业制作竹丝画帘。他们成立了竹丝画帘专业合作社,夫妻俩四处走访,请回30多位老艺人,让竹丝画帘在武胜这片沃土重放光芒。 “竹丝画帘的价值,就在于艺人精细的制作和画工。以前为了求产量,都是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不是很高。”合作社成立后,陈美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改为由单人包干完成整幅作品,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加竹丝画帘品种,在生产、销售、展览、科研、交流、培训等方面做文章。为了提高工人技艺,她还专程请年过7旬的“祖师爷”陈锡邦出山,严把产品质量关。“比起以往,现在的竹丝画帘无论是竹帘的编织、图案设计,还是作画的工艺都有很大提升,一些精品可以卖到上万元。”陈美勰指着一幅画介绍道,“你看这幅《熊猫群戏图》,虽然是传统题材,但熊猫形象饱满,风景层次分明,要在竹帘上画出这样的效果非常不易。”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合作社成立短短一年时间,竹丝画帘产值超过了400万元。陈美勰在家乡发展竹丝画帘的消息传开后,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了回乡就业。“以前在外打工,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除去房租、水电、生活等开支,辛苦不说,一个月下来所剩无几。”今年40多岁的村民文小琴告诉记者,如今在合作社做“绣娘”,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一举多得。 和陈美勰一样,23岁的徐梅自幼喜欢画画,大学毕业后在村里做起了“绣娘”。她告诉记者:“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