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山东快书:山东人的“活广告”(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曲艺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山东快书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的推动作用很大。1950年3月,他从上海北上,开拓山东快书新的流传地区。先到天津,最初献艺于小梨园。天津号称曲艺之乡,观众艺术鉴赏力强,艺人站住脚不易。高元钧一炮打响。 
    1951年春节期间,高元钧自天津应聘到北京西单游艺社献艺,使北京观众第一次见到了山东快书。当年冬季,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快书遂正式在北京落户。从1951年11月开始,高元钧等人在部队领导的倡导下,通过训练班的方式,以北京为基地,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军内外山东快书演员,将这一曲艺表演形式推广到全军以至全国各地。山东快书在部队里很受欢迎,既和高元钧的推广有关,也和山东快书歌唱英雄的传统和粗犷豪放的风格有关。高元钧的代表曲目有:《武松传》、《鲁达除霸》、《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传统段子,还有《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侦察兵》等现代作品。 
    山东快书为什么发展缓慢? 
    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目前确实有萎缩趋势。阴军这样告诉我。 
    他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感觉,来自于他的经历。作为孙镇业的弟子,阴军常去各地演出,而主办者总是告诉他:“弄点热闹的。”山东快书有故事,有包袱笑料,还有辅助部分,比较热闹的“包袱笑料”只是山东快书表演的一部分。阴军说,因为大多数观众只重视山东快书的“热闹”,而忽略了这门艺术其他的东西,导致自己演唱山东快书的时候,只能唱比较热闹的小段,比如《闯红灯》等。 
    有人说,由于方言的原因,山东以外地方的观众不一定能够听懂,这可能会阻碍山东快书的发展。阴军认为,以山东方言为主表演的山东快书,并不存在因为语言阻碍发展的问题,因为山东方言是我国北方语系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的差别不大,全国大多数地方的人都能够听懂。 
    我觉得,山东快书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传媒之间存在着不适应现象。它是一种适应农业社会需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过去一个演员,一副鸳鸯板,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直接面对观众,形成了互动的气氛,一演可以一天;而现在的传媒更多的是电视、电影,或者是综合演出,如果只是山东快书专场,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看了。 
    阴军也认为,现在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分化了很大一部分山东快书的观众。另一方面,山东快书要求一人扮演多角,舞台要求简陋,场地不大,类似于现在话剧的小剧场演出;而现在的演出大多是大舞台,气氛要求热闹、隆重,像相声、山东快书这种演员少、场面不大的艺术形式,很难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 
    阴军还有一个观点:人才流失是影响山东快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演艺界的大腕中,有不少是从优秀的山东快书演员转行的,比较出名的有黄宏、张国立、笑林、卓林等。其中黄宏转行做小品演员之前,已经算得上是山东快书的大腕了。1979年,全国山东快书比赛在青岛举行,黄宏成为全国山东快书三个最佳演员之一,与他并列的一个是山东快书大师孙镇业,另一个是郭秋临(小品演员郭冬临的哥哥)。为什么山东快书大腕纷纷转行?阴军问过转行的山东快书演员,他们的回答是:山东快书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少,唱山东快书挣不到钱啊。 
    这句话倒给我们以启示:以山东方言为特色的山东快书,应该寻找新的生存土壤了,或者说应该主动去适应社会和市场了。 
    山东话与山东快书 
    在谈到山东快书为什么有特色时,姜昆这样说:语言艺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说山东快书一定要说山东话,普通话说好汉、棒子长,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这谁听呀。所以说这种区域性的艺术一定要保持住。 
    方言化是山东快书的一大特色。它用简单爽快的语言描述的是山东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股憨气。 
    原山东省曲协主席刘礼分析说,山东快书为全国人民所接受,首先在于它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山东的字儿,山东的味儿,山东的风俗,山东的事儿。山东快书原无定名,有叫它“说武老二的”,也有叫它“说大个子的”,或者直接呼为“武老二”。“山东快书”是解放后起的正规“学名”。 
    山东快书的表演无布景、无道具、演员兼伴奏,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有“一人戏”之称。在表演中,不但生旦净末丑全由一人装扮,还要装虎装犬,文相武功等等都要具备才行。因此它的形式简通(便)灵活,尤其适合在工厂、农村、部队开展业余演出活动。 
    刘礼说,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它的语言押韵合辙,朗朗上口,跟诗词一样流畅。韵文还有其他语言不可代替的长处,它有利于人们进行独特生动的表达。描述武松的时候,词是这样的: 
    身子高大一丈二,膀乍一弓有力量,脑袋就像量麦斗,二目一瞪赛茶缸。胳膊伸开房上檩,皮捶一攥像铁夯,巴掌伸开簸箕大,手指头,卟卟愣愣棒槌长。 
    演到这里,台下都会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如果不是这种似说似唱的表演技巧,恐怕以任何方式也难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 
    就高元钧和杨立德来说,两个人的语言特色也各不相同。高元钧的表演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由于山东快书的语言富于乡土气息,从而使其表演也含着质朴与亲切。杨立德的艺术风格特色是俏皮和细腻。他要求快书有一种弹性,吐词清楚,有力,像出膛的子弹那样,另外要有美感,柔和,动听。 
    赵连甲记录过杨立德说快书的体会:第一,快书不是评书、鼓书,是有节奏的韵诵,快书就是“快数”;第二,保持山东快书地方语言和乡土气息的本色,正是它的民族性和民间艺术的特色;第三,说快书是以说为主,表演、动作是辅助性的,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说,要喷口脆、发音准、咬字清、行腔俏…… 
    山东话让他们这么一说,还真是不一样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