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山东快书:山东人的“活广告”(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曲艺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前几年有河南人写了一本书,其中说了这么一种意思,同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河南人的名声之所以不如山东人,关键在于山东人会为自己做广告,特别是山东快书《武松传》就是山东人最好的广告。 
    我同意他观点的一半,就是山东快书《武松传》几乎就是山东、山东人、山东话的标志符号,武松的性格、语言、习惯,无一不打上山东人的深深烙印。但是我又不同意他观点的另一半,山东人好不仅仅是因为《武松传》的传播,与其说武松代表了山东,倒不如说山东人把群体的性格特征赋予了这位打虎英雄更恰当。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手掌一挥赛蒲扇,两眼一瞪像铃铛……”山东快书为什么曾经风靡大江南北,而现在为什么又开始衰落了? 
    是不是山东话的魅力在减弱? 
    山东快书的三个“源头”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是高元钧的徒孙,曾经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他认为,山东快书是惟一能表现山东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曲艺形式,只要你一张嘴说句“当哩个当、当哩个当”,人家就能想到山东。可是,阴军担心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这个艺术品种还能传承下去吗? 
    认识阴军后,我开始关心山东快书的历史与现状。我对这一凝聚了山东方言精粹的艺术形式充满了神往:哪一个省的方言能像山东快书这样红遍全国?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最早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有几百年的历史。有人说,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条河指的就是古代京杭大运河。山东古运河沿岸有七八个著名城镇,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是一片艺术的沃土。这里具备了山东快书诞生与发展的要素:临清、济宁一带是梁山好汉的故乡,武松的故事广为流传,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商贾云集,生意之外他们需要精神生活,而且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养得住艺人;多种艺术形式荟萃,吸引着艺人前来“跑码头”。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和竞争,使得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山东快书孕育期的代表人物。他祖籍临清,现在这里被确认为山东快书的故乡。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的塑像,就矗立在临清市大众公园的苍松翠柏之中。赵连甲亲口告诉过我,临清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山东快书以武松为主要内容,尽是搏杀厮拼,表演程式也离不开一个“武”字。刘茂基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 
    赵大桅的祖籍在济宁,这里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相传他是清咸丰年间的一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粗通文墨和音乐,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这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鸳鸯板,说通俗点,就是两块薄铜板。他属于山东快书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山东快书的“奠基人”。 
    傅汉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据山东快书老艺人介绍:清道光六年,山东有落第举子36人,归途中遇到大雨,滞留临清,为发泄胸中的怨气,他们以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将该书带回家乡茌平。李长清发现表侄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汉章对《武松传》加以充实,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后来,傅汉章传艺于赵震及弟子魏玉河,遂形成两支,流传至今。魏玉河一支的著名艺人有弟子卢同武,再传至杨立德。杨立德擅长“俏口”、“贯口”,自成一家,被誉为“杨派”。赵震一支的著名艺人有戚永立,再传至高元钧。高元钧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被誉为“高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