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九祭献,哈尼语称为“归基托”,是元江县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流传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的浦贵、浦海、施通3个自然村。这3个村是在哈尼族迁徙过程里,由3个同胞兄弟创建的。九祭献典礼在历史上由3个村轮流主办。 20世纪50年代初,九祭献曾一度中断失传,直至90年代初才在浦贵村得以恢复。九祭献为每3年一小祭,为期3天;6年一中祭,时间为5天;9年一大祭,时间为7天。每次祭祀都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辰龙日开始,祭祀程序和礼仪共有9大类别26套动作:“咕哧哧涡”,意为围着寨子走一圈,举行祭祀前的祭献仪式;“阿奴才咋”,意为农耕稻作,在山林中祭献神灵和祖宗;“阿波门祖”,意为爷爷莫害羞,主要表现哈尼族祖先在迁徙途中碰到的艰难险阻;“果多撒咋”,即出工做活,反映夫妻同劳动,恩爱过日子的吃苦耐劳精神;“阿尼托咋”,即生儿育女,表现传宗接代;“阿腊搓”,意为屋外跳乐,展示哈尼人的歌舞和择偶过程;“哈咪那哈咋”,即找媳妇,表现自由恋爱;“阿认皮”,意为讨鲜花,表现已婚未育的夫妇要向品德好、儿女齐全的夫妇乞讨鲜花,象征他们未来的儿女就像鲜花一样美丽可爱、聪明伶俐;“咋则把涡啦”,即桌子收回来,这是九祭献的收场仪式,按照祭祀活动的开始方式进行。 在整个九祭献活动中,歌舞、乐器和木祖、竹马、农具、竹碗、竹杯等器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独具地方特色。九祭献历史悠久,有严格的禁忌和程序,在古老的傩祭、傩舞基础上,加入吟唱、讲白和棕扇舞等传统舞蹈,传播着哈尼人的迁徙历程、生产生活、农耕稻作、谈情说爱、生儿育女等知识,融入了哈尼族对生命崇拜所赋予的虔诚情感。九祭献是一部哈尼人历史发展的史诗,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极富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