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岁的海南公仔戏期待焕发青春 第二届海南公仔戏展演活动日前在海口举行。公仔戏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的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据介绍,公仔戏传入海南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最先传入海口市城乡,美兰区的三江镇是公仔戏的重要据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到多种娱乐文化的冲击,海南公仔戏出现了人才短缺、市场萎缩等诸多问题。 2007年,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为了让这一非遗项目“活”起来,海口从编撰专著、举办展演、召开研讨会、陈列馆展示等多方面开展了“动态”和“静态”结合的保护工作。 “哐!哐!哐……”清脆的锣鼓声深远地穿透夜空,代表着今晚的公仔戏正式开演了。一大群人围坐在一丈高的用竹子和木板搭建成的舞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的公仔时而拂袖时而跺脚,听着布幔下的演员们用或轻快或沉重的唱腔演绎着悲欢喜乐。 4月中旬,海口市文体部门举行了第二届海口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公仔戏’展演活动,吸引了大批公仔戏迷前往观看。观众中不但有海南本地人,记者在演出现场还看到了不少外来游客的身影。 动态保护: 以展演赛事激励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公仔戏团团长,相传了一百多年了,但到了我这一代人已经无人可接这个家当了。”三江琼英公仔戏团是此次参加展演的民间公仔戏剧团之一,团长黄琼英告诉记者,目前戏团里的演奏人员全是70岁以上的老艺人,演员中最年轻的新人也有38岁,“尚存的公仔戏班已‘青黄不接’,随着老艺人去世,公仔戏有失传的危险。” 海口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一个剧种能否延续,最关键的是要有传承人,“我们希望以展演和比赛的形式,扩大公仔戏的影响,培养新的观众群,并激励公仔戏艺人的积极性。” 为了让公仔戏演出市场“动”起来,近几年来,海口市非遗保护中心先后举行了“海口市2010年首届乡镇公仔戏展演”、“海口市乡镇公仔戏研讨会”、“海口市2011年乡镇公仔戏周周演”等各类活动,还在“文化遗产日”、“万春会”各种节庆活动期间加入公仔戏表演。同时,海口还邀请专家举办了数期公仔戏培训班,从演唱、操功等方面对公仔戏演员进行培训。此外,海口还确定了重点公仔戏班,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这一系列举措既加大了海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传力度,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静态保护: 撰写“公仔戏”专著 “出版更多公仔戏的研究书籍对公仔戏传承能起到很大作用。”海口市美兰区文体局副局长林小平多年来一直都很关注并积极推动公仔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她告诉记者,由于三江镇是海南公仔戏的重要据点,因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被拨付到了美兰区。目前,美兰区已成立编辑部,对三江公仔戏进行编撰,并将书籍命名为《海南公仔戏》,“现在我们已经上报省文体厅,这本书将由省文体厅统一出版。” 海口对公仔戏的静态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书籍上。林小平告诉记者,美兰区还在大致坡戏剧家活动基地建设了一个“美兰区非遗陈列馆”。这是一个集国家级项目琼剧、海南八音、三江公仔戏和省级项目虎舞为一体的综合性陈列馆,“目前这个馆已经开放,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找到更加丰富的有关公仔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渐行渐难: 保护道路远且长 “剧本陈旧题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台布置陈旧,演唱和操功都缺乏接班人,还有晚上的演出都是演一台拆一台,走一台,剧团演员之间如何交流?这不利于传承发展。”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一级演员陈育明被邀请担当此次展演活动的评委,在肯定展演活动对公仔戏传承作用的同时,他也尖锐地指出了问题。他建议,文化主管部门要对公仔戏从业人员从资金、培训、、剧本创新、老艺术家传帮带等方面进行扶持。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虽然推行了这么多措施,但目前公仔戏的大部分剧团都出现了生存现状窘迫,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黄琼英告诉记者,公仔戏一年中演出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农历一、二、三月,演出费用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平均一场演出价格大约为2500多元。淡季时更惨,几乎没有演出机会,即便有价格也只有1500元左右,“平时没表演,我们的演艺人员会去打散工或种菜种地,赚取一些生活费。”尽管处于这么困难的境地,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仍有一些公仔戏团的“班主”出于对公仔戏这一传统剧种的热爱,把自己在淡季打工所赚取的资金投入到剧团的运营中,就是为了保住剧团的名号。 “地方政府对于公仔戏的扶持力度还需要加大。”海口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种扶持还要更加全面,“剧目、演员、操功、舞台装备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 许春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