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带妆“折子戏”重返广州茶楼 演戏场所逐渐减少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一盅两件、唱曲看戏”是最经典的老广州生活方式。曾几何时,粤剧茶座遍地开花,但如今广州街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酒楼能见到这幕场景。2007年,云峰粤剧团开始在荣华楼驻场表演,为其留下“广州唯一可看带妆折子戏茶楼”的传说。日前,二者正式“分离”,一众戏迷叹息不已。昨日下午,当悠扬的粤曲在海珠区一家酒楼响起时,台下戏迷满心欣慰:云峰粤剧团找到新的进驻场地,带妆折子戏又回来了。  
    发烧友“过河”来睇戏
    “爆竹族笑响,新春满福降,老幼喜添寿……”一首清脆婉转的广东小曲《春风得意》响起,昨日下午2时云峰粤剧团正式开唱。台上演员唱腔有板有眼,台下戏迷鼓掌打拍子跟着吟唱。精彩处,大家按旧例送上十元、几十元钱甚至数百元的“打赏”。
    一阵阵袅袅茶香,一声声清脆粤韵,厅里座无虚席,甚至还有许多加位,近200名粤剧发烧友怡然自得地享受着。不少戏迷都盛装出席,很多婆婆阿姨甚至专门吹了发型前来。这些赶来捧场的粉丝当中,大部分是中老年粤剧爱好者,也有票友带着年轻的家属前来捧场。
    “太好了,以后看戏路上不用折腾了。”茶桌旁,年过六旬的卢姨感叹,她从退休后愈发喜欢粤剧,之前常常花上一个小时坐公交去荔湾看戏,这回海珠区也有了自己的粤剧茶楼,让她路上奔波的时间减了大半。
    现场,30多名粤剧演员依次上台开唱。剧团除了演出传统粤剧曲目,如《七月七长生殿》、《花田错会》等,还演绎了流行曲《一水隔天涯》、《相思泪》等。“今天新场开张,许多一路奔来捧场的票友虽然很想上台献艺,却也按捺住了,因为按规矩,首日开演要捧场而不能抢了风头。”云峰粤剧团团长嘉华说,每天下午2时到5时剧团在该酒家驻场表演,带妆折子戏的演出也将从今天开始恢复。
    80后新东家是个戏迷
    1997年,时为八和会馆理事的峰哥(白云峰)辞去国家粤剧院的铁饭碗,带领一班国有粤剧团分流出来的乐师和演员,组成了云峰粤剧团。作为当时广州比较早进入茶座的专业粤剧团,他们最初到处跑散场,直到2007年5月,这种状况才得以转变。从那时起,云峰粤剧团每天下午都在荣华楼开锣。
    不久后,嘉华接下了团长一职,硬是把剧团维持至今。今年8月初,云峰粤剧团正式离开了荣华楼。“在茶楼表演,不能以经济利益来衡量。”嘉华想为痴迷粤剧的人们保留一块阵地。几番寻觅他们却未找到合适的进驻场地。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经过友人的牵线搭桥,他与身为粤剧发烧友的凤安龙胜酒家老板一拍即合,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
    “酒楼免费提供场地供剧团长驻,注重的也是对粤剧艺术的推动。”嘉华坦言,目前广州粤剧爱好者集中在老城区,而且年龄偏大,这也是他们最终决定与这家位于海珠区的酒家合作的重要原因。“天河等这些新城区对粤剧感兴趣的人群少很多。”嘉华此次和80后新东家合作,也是希望他的新思维能够为粤剧的振兴带来新转机。
    记者了解到,龙胜酒家的梁老板虽然是位80后,但是从小受到粤剧熏陶。“我父母、爷爷、奶奶都是粤剧老票友,荣华楼、八和会馆这些地方,不管生意多忙,他们每月都至少去一次。”梁老板说他正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将传统粤剧包装得更新派,能够为新一代关注。“我们有很多新想法,慢慢会去实施,比如说,将粤剧演出拍摄后放在视频网站上,或者是注册一个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聚集粉丝和人气。”
    锐意改革仍忧心“断层”
    虽然酒家不收取剧团的场租,同时剧团还可以从每天的茶位费中获得一定额度的提成,但嘉华表示,粤剧团演员的收入,主要还是靠茶客每天的打赏,这种收入不多且不稳定。为了解决演员们的“吃饭”问题,从前年起云峰粤剧团“兵分两路”,一路人留在广州的酒楼驻场演出,另一路则到粤西和珠三角地区下乡表演。从农历八月十五到次年的清明节,这是下乡演出的高峰期。“一年能演出150多场,收入还过得去。”
    接手剧团以后,嘉华对下午茶的形式进行了调整。每周有三天举行别开生面的粤剧沙龙,请粤剧团专业的乐师为粤剧发烧友伴奏,让他们登台唱曲一展歌喉,“价格依旧是每分钟3元。”如今,在海珠区驻场演出,他们仍然保留了这个互动环节的节目。
    “说白了,茶楼与剧团就是一种‘共栖关系’,茶楼为剧团提供演出场所,剧团为茶楼带旺人气。”嘉华说,如果粤剧表演不能带动茶楼的经济效益,时间一长很难继续合作下去。现在广州各茶楼中,坚持定期粤剧演出的仅剩大同酒楼、爱群酒店等寥寥几处,而上演带妆折子戏的民间粤剧团仅有他们一家。
    “断层”是嘉华最为担心的问题。目前的粤剧发烧友多为老人家,后生仔很少。而在演出人员方面,云峰剧团在广州驻场的演员近40人,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下乡演出的团队平均年龄为30岁出头。“现在肯学粤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对于剧团的人员传承会有忧虑。”
    “如今粤剧是‘曲旺戏淡’”
    曾经,广州的曲艺茶楼,相当兴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步一楼的西关茶楼,多有曲艺表演。而现在,曲艺茶楼却日渐式微。
    “粤剧入茶座,清朝便开始兴盛。那时西关一带,出现既能唱又能演的‘师娘’(失明女子)等粤曲艺人。至上世纪初期,粤曲歌伶开始进入茶座,曲艺茶座由此开始。”广东八和会馆副主席、著名粤剧演员“我自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的粤剧团都是私家经营,由八和会馆负责组织。1957年,文化部门接手后,八和会馆70余个剧团分配到全省,其中佛山就有24个粤剧团,广州则有10个左右。后来,一部分生活不能自给,且没有经济来源的粤剧团自由解散。而省属和市属的剧团,则由政府进行补助。改革开放后,一些被解散的粤剧演员重新操起行当,自由组合成民间粤剧团。
    “如今粤剧是‘曲旺戏淡’。”“我自强”解释道,像私伙局、粤剧团都可以唱曲,但真正能演戏的场所却越来越少,不单粤剧茶楼萎缩,戏院也所剩不多。在他看来,如果有准确的定位包装,将民俗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粤剧茶楼还是有出路的。而对于民间粤剧团的发展趋势,他主张要靠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