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4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与侗族舞春牛的繁荣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侗族地区民俗活动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被国内外游客关注和认知。近几年来,在湖南通道侗族芦笙节、湖南侗族民俗生态旅游节、首届巫傩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中,舞春牛成为侗族民俗文化的“形象大使”,借用各种媒介和传播方式引领侗族民俗文化潮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侗族舞春牛潜移默化的发生着许多改变,现代性逐渐增强。现代舞春牛的动作、内容和传统舞春牛相比,除了模拟春牛动作、农耕场景,还增加了两牛调情、双牛争食和群牛表演等;动作特点也由动作过程化、程序化,改为强调动作的难美度、诙谐性和观赏价值;动作风格由古朴沉重转变成轻松活泼;动作形式由侗族本寨群体表演,发展为强调外来人员主动参与;文化内涵由传统的祈求农业丰收,转型为休闲活动中的愉快和满足[12]。侗族舞春牛的文化变迁过程是对现代环境的适应。 
    从侗族舞春牛习俗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舞春牛起源于侗族的“萨岁”崇拜,具有神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特征。明清时期汉族文化的传入,侗族舞春牛逐渐转表现出促进农业生产、传授农耕知识的农耕文化特征。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指导下,侗族舞春牛逐渐体现出休闲文化特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健身和文化需求。侗族舞春牛的转变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社会和时代进步的结果。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处在民俗与体育交叉边缘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坚持我国社会发展现过程中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体育政策,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乡土社会中侗族舞春牛习俗的多元价值 
    在侗族地区传统农耕方式中,牛与少数民族群众关系最为密切。舞春牛活动将春牛作为主题,模拟牛的日常劳作动作,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是历史传承的和群众生活的需求。同时,侗族地区的民间制度文化也为舞春牛的发展提供了传承方式和群众基础,我们可以利用舞春牛的群体性特征,让它在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舞春牛的动作特点与舞龙、舞狮相比,没有大幅度的跳跃、闪躲等高难度动作,整套动作也鲜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一般表现为轻松、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深受群众喜爱。舞春牛的动作形式拟人化,如模仿春牛耕种过程中的手舞、屈膝、甩腿、跨步、旋转、翻身、前进等动作,从运动人体科学角度分析,对人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中老年人群体的健身娱乐,也适宜于在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充实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资源。此外,舞春牛活动一般在民俗节日中举行,活动过程中强调道德规范,是民族地区的一种教育方式,调节、规范着侗族群众的社会行为。侗族舞春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其诙谐风趣的表演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缓解社会矛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侗族舞春牛还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健身和文化生活服务。 
    侗族舞春牛是侗族群众立春时节的民俗活动,是侗族原始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历史沉淀,是亚体育文化形态的活动形式。在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侗族舞春牛与侗族民俗节庆相互依存、栖息相关,民俗节庆是舞春牛活动的载体和传承方式,舞春牛活动是民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文化价值由宗教文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的转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社会和时代进步的结果。侗族舞春牛具有体育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建设创造了条件。 ( 作者:万义)
    参考文献: 
    [1]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5-32. 
    [2] 会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会同县志(清光绪二年刻本)[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14-615. 
    [3] 新晃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新晃县志[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765-766. 
    [4] 丁桦. 桂平春牛舞[J]. 当代广西,2009(6):60. 
    [5] 廖君湘. 侗族传统社会过程与社会生活[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02-303. 
    [6]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省志——民族志. 第24卷[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452. 
    [7] 席克定. 试论侗族的萨岁[G]//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 百越文化国际研讨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凯里:贵州凯里书报印刷厂,1995:378-396. 
    [8]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员会. 贵州玉屏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年)[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60-65. 
    [9] 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沅陵县志(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M]. 娄底:湖南省娄底湘中地质印刷厂,1999:519. 
    [10] 俞克振. 晃州厅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416-419. 
    [11]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宁市志文化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221. 
    [12] 贵州省侗学研究会. 侗学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95-3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