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饼印中的纹路都需要精雕细琢 文/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实习生 伍翠娴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周巍 中秋将至,以卖木刻饼印闻名佛山的“维生工艺”店却格外冷清,年过八旬的店主黄伯长时间坐在摇椅上,偶尔起身去店角落的一个木架旁把玩下蒙尘的饼印。“现在半年卖的饼印还没过去一天卖的多,店里主要是靠出售印章维持。”黄伯说,“我这个年纪了,饼印摆在那里就是个念想。” 和黄伯一起固执坚守的还有佛山饼印的第四代传人杨海成。徒弟都散了,刻的饼印也不卖了,杨海成四处奔波只是希望帮有300年历史的佛山木刻饼印申请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他也知道这个救命稻草未必是灵丹妙药。 远销海外,香港一订上千个 佛山木刻饼印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清朝时期,佛山饼印的第一代传人冯碧山在水巷(现在福升商场的位置)开铺,名为“泗和饼印店”。后来,冯碧山将手艺传给儿子冯柱基,让他继承父业。第三代传人就是杨海成的师傅劳游镜。 1958年,佛山多家饼印店合并成工艺厂,当时杨海成也进了厂里面雕刻饼印。上世纪70年代初,杨海成跟着劳游镜离开工艺厂,自己开店接活。在上世纪80年代最为兴盛,饼印是各大酒楼厨房必备的厨具。杨海成说:“广州的莲香楼、翠香楼、陶陶居和泮溪酒楼都向我们订购过饼印,我们做的饼印还远销香港、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各地,来自香港的一张订单就要几百甚至上千个饼印。” 黄伯也很怀念曾经的兴盛时期,他告诉记者,1994年,他的饼印专卖店生意非常兴旺。饼印店的客户除了有来自三水、高明、南海的饼家,还有来自外省的。“店里的饼印依着一面墙堆砌,砌有1.5米高,我们把饼印堆得好像卖柴一样”。 只刻不卖,希望后人知历史 从2001年开始,由于木刻饼印制作时间长,成本高,逐渐被塑料饼印所替代,木刻饼印生意开始走下坡路。莲花路和松风路上两家老字号饼印专卖店已经关门,卖了20多年木刻饼印的“维生工艺”店也只能靠售卖印章维持生计。羊城晚报记者看到,“维生工艺”店里,各式的木刻饼印则被摆在一个靠近角落的木架子上,很多饼印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现在木架上的饼印不少都是十多年来一直没卖掉的存货,但我还会一直坚持卖下去,直到没人再刻饼印了。”躺在摇椅上的店主黄伯说,“我都84岁了,就让饼印陪着我打发时间吧。” 在杨海成的工作室里,屋里散发着木屑的气味,屋外蔓延着绿色葫芦藤。一有空闲,他就会来到这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外桃源,专注于他的饼印雕刻。工作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刻在红色花梨木上的168个不重样的饼印。龙凤饼、佛山盲公饼、顺德牛乳饼……记者看到,每一个饼印都有不一样的图案,有花开富贵的牡丹,有活灵活现的狮子…… 杨海成说,这是一位好朋友劝他做的,“他说,如果我走了,别人就看不到这些饼印,也不知道这些岭南的特色传统文化了。”曾有人想要高价收购这一整套饼印,但杨海成不愿意,“我想把这些都拿给博物馆存起来,好让后人知道,老祖宗还有这么精巧的东西。” 传承无人,奔波为申省非遗 提起传承,杨海成的眼中有几丝落寞,他告诉记者,他曾经收过的徒弟一共有20个左右,但是徒弟里最长的也就学了三年,由于不能以此营生,徒弟都转行了。 为了不让木质饼印消失,杨海成于去年1月就曾为饼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奔波,在近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的申请已经得到了批准。但杨叔说,批准的只是市级非遗,而他想要省级的,“希望借助金字招牌把传承问题解决了”。 在杨海成的家里,有几块引用饼印的花纹做成的木雕工艺品。杨海成指着其中的一幅花开富贵的牡丹花纹牌匾说:“现在做饼印肯定是没市场了,我在想能不能转型做木刻工艺品。比如木刻屏风、木刻牌匾等。”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海成在网上看到一块木雕作品,上面雕刻了不同款式的山东饼印,然而这个想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他心里并没有很大把握。 景瑾瑾、伍翠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