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快书又名联珠调、联珠串词、快书。形成于清代中叶。最初说唱中长篇书目,后来专唱短段,流行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 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京郊南苑民间艺人高显臣用自创的慢板、快板两种曲调(一说为牌子曲〔数唱〕和〔一串铃〕),自弹自唱中长篇书,书目有《隋唐》、《说唐后传》等。后来转到城里献艺,名噪一时,听众口头赞誉说“真讲气力高显臣的快书”(见子弟书作品《郭栋儿》),称唱联珠快书的为“唱高显臣的”。随后,内城旗籍子弟纷纷学唱,并开始将《秦琼观阵》等摘编成短段演唱。 联珠快书初兴时,由三个人坐着清唱,分工是:左边的只唱不说;右边的只说不唱,称“傍椅儿”;中间的人担任三弦伴奏,没有表情动作。其后又发展为多由一人演唱,有些曲目可由二至三人拆唱。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北京北城的旗籍子弟奎松斋,原名奎龄,擅唱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他精通音律,文化素养较高,通过演出实践对联珠快书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一是创作改编了许多段颂扬古代英雄贤臣的唱词,如《截江夺斗》、《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丰富了演出的曲目;二是将三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一人弹三弦伴奏,亦说亦唱,形式更趋于简便;三是演唱上避免了唱法的千篇一律,每段都有新的唱腔设计;四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动作,铺排故事的场景,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 其时,南城亦有奎佐臣以唱联珠快书享名,时人遂有“北奎(松斋)、南奎(佐臣)”之说。 联珠快书的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每个曲目,通常由“诗篇”、“书注(录)头”、“春云板”、“流水板”、“话白”、“联珠调”六部分组成。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唱段中常使用垛子句。“诗篇”系七言八句开场诗,大都是结合故事内容做的评论。“书注头”共有两句,概括地总叙唱段的主题大意,都以“表的是”三个字起唱。下面是词的正文,共分三段,每段一个曲调,称为一落(lào)。〔春云板〕又称“出云板”,寓意曲调平稳缓慢,像春天的云朵在晴空中悠悠飘过。〔流水板〕节奏较〔春云板〕稍快,寓意曲调舒展流畅,像溪水湍湍不息。“话白”即承上启下的夹白,长短不一,有的先韵诵四句七言诗,再说话白,故又称“诗白”。〔联珠调〕从“话白”的末一个字停顿以后起唱,在似说似唱中,节奏更加急促,从□拍变为□拍。唱词中上句垛句较多,听来一气贯通,抑扬顿挫分明,字字清晰入耳,句句明朗响亮,形成洒洒如贯珠的特色。它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将帅交锋以及英雄豪杰剪除匪霸题材的故事。曲调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渲染惊险场景,掀起高潮后,在激越的拖腔中戛然而止。 曲种名家: 奎松斋、曾振庭、广恩普、全月如、奎佐臣、布俊亭、秀翠峰、桂兰友、德润峰、常旭久、何质臣、金晓珊、葛恒泉、曹宝禄、张玉林、希世珍 代表作品: 《淤泥河》、《安天会》、《蟠桃会》、《青石山》、《铜旗阵》、《蜈蚣岭》、《宋恩珍》、《李逵探母》、《霍元甲打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