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守望非遗 郓城北词两夹弦好音有风露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大众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郓城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这里的北词两夹弦是鲁西南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2009年,北词两夹弦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郓城县北词两夹弦的主要传承人程兆朗、何心领讲述了这一古老剧种的过往及新生。

    

    

    负载平民文化情结
    郓城的唐庄、何堂两村,男女老少均爱北词、唱北词,历代都组建戏班。
    前往唐庄采访时,剧团专门在程氏家庙搭台,演唱了一出经典剧目《绣鞋记》。当日适逢唐庄大集,赶集的人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台上唱得有板有眼,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断响起叫好声。
    北词两夹弦是一种负载着平民文化情结的戏剧艺术,许多剧目渗透着惩恶扬善、精忠报国、扶危济困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程兆朗说:“经过长时间发展,两夹弦在演出形式上,已由一人清唱改为二人对唱,其表达方式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发展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并且有了较为复杂的表演程序,基本上能演出完整的戏曲故事。”
    在艺术上,北词两夹弦也因吸收其他艺术元素不断丰富发展。如在唱腔方面,明显受到当地民歌、曲艺、戏剧的影响。在表演方面,则学习、借鉴其他戏曲形式,除个别剧目仍保存着载歌载舞的“吱呴腔”表演动作外,一般都是以唱为主,有时站着不动稳唱百多句。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开门、关门、对打、打鞭等戏曲表演程式。同时,“文乐”增加了坠琴、二胡、笙、笛、唢呐,“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艺术风格的北词两夹弦剧种。
    词调寄托美好向往
    程兆朗说,从记载看,两夹弦的名气最盛还是从清代开始。1740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山东临清,恰遇北词两夹弦大义班在当地演出,听过一生一旦的《梁祝》后赞不绝口,从此北词两夹弦名声大振,仅黄河两岸的郓城、鄄城、东明、范县、濮阳五县就相继成立了20多个规模不同的北词两夹弦戏班。
    罗荣桓被感动泪下的故事,为许多人熟知。程兆朗介绍说,1939年农历正月十六,时任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率东进支队秘密进入郓城,打下日伪盘踞的樊坝据点之后,郓城县委书记梁仞仟亲率北词两夹弦“烽火剧社”,在东进支队的指挥部所在地,为凯旋的部队官兵唱戏祝贺。一曲《安安送米》唱毕,罗荣桓感动得泪流满面,上台握住演员程知晓、何先兆的手,感慨地说:“好听,有韵味,北词两夹弦,有生活,是典型的民间戏。你们的戏为我们的战士上了一堂阶级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在山东站住脚,赶走日伪土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为刘邓大军演出的故事更为大家津津乐道。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时,郓城县府率北词两夹弦戏班慰问部队,演唱的传统剧目《武家坡》。政委邓小平听得连连点头,还不时地以掌击拍,一侧的司令员刘伯承入迷地说:“四川多山,川剧多呐喊;鲁西多水,北词多凄婉。无论哪个剧种,都是人民痛苦的心声和美好向往啊!我还真有些听迷了……”
    作为郓城支前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词两夹弦剧团一年后又去了淮海战役前线,代表郓城人民慰问浴血奋战的华野和中野指战员。
    田间地头弦歌响
    何心领说,上世纪30年代,唐庄人慕名请来王崇秀、王金等艺人传授北词两夹弦,在村内重新掀起一股学戏之风。如今,村内男女老少均会唱两夹弦,田间地头可闻北词两夹弦的音韵。
    2009年,北词两夹弦入选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激起唐庄、何堂的两夹弦演员们的热情。程兆朗、何心领等人还自掏腰包,置办戏服,购置舞台车。“我们不图挣钱,就图一个乐呵,就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再传下去。”
    不过,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还是面临一些困难。程兆朗说:“最缺的还是传承人。目前,全县仅唐庄、何堂两个北词两夹弦剧团,剧团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年轻的也已49岁。一些身怀绝技、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相继谢世,许多宝贵的技艺难以传承。部分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濒临失传,再不及时培养人才,这一古老剧种就有绝迹的危险。”
    何心领对此有自己的主意:“戏曲主要是口头相传,如果没有传承人,遗产就会变成死的东西。我们准备先从自己的后代中培养接班人,绝不让北词两夹弦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失传。”(李英 刘考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