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歌队京城寻梦 在侗族同乡、作家和摇滚歌手吴虹飞的帮助下,歌队迅速得到了在北京东城区的小剧场和酒吧的演出机会。这些分布于北京胡同的特色音乐酒吧,在2011年北京市政府发布相关意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特色文化街区的开发经营,从事演艺、娱乐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后,现已成为原创音乐表演艺人们的“据点”。 酒吧在演前不收取歌队任何费用,只在演后提取门票收入中分成,其余都作为队员的演出收入。门票每张80元,3月29日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收入共4000元,八位成员每人得500元。仅三月份的六场演出下来,几位主力队员每人挣了近6000元钱。 “没想到会挣那么多钱,一个月的收入和我在家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欧化情激动不已。歌队的一位男青年吴良峰说,原本父母辈的人更希望自己打工补贴家用而不是学唱侗歌;现在演出还有了收入,父母也支持他唱歌了。 侗族大歌在酒吧演出,究竟是在传承非遗项目,还是为了谋生?侗歌队队长吴虹飞说:“生存和传承是同样重要。生存是本,人是根本。他们必须有演出的收入,才能继续在北京把侗族大歌唱下去。” 如何更好传播侗族大歌 目前,这支歌队的演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演,演出的安排还没有规律,未来该如何发展,也尚不清楚。 侗族大歌在哪演出更合适?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说,在酒吧这样的现代演出场所演出,对侗族大歌而言是一种接近现代人生活的传播方式。北京某剧院负责品牌宣传的陈小姐认为,酒吧的环境会令一些观众望而却步,应该有相关部门针对这样的群体打造正统的小剧场。歌队演出过的愚公移山酒吧老板吕志强认为,演出地点不应该有限制,找到愿意听、喜欢听的人就可以。 如何让不懂侗语的听众更好地欣赏侗族大歌?樊祖荫说,这支各队演出曲目多是模仿自然界声音的“声音歌”;而侗歌祖先在战乱与迁徙中用歌唱的方式铭记着祖辈的悲苦和对后世的寄望,由此产生的“叙事歌”更能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如果能有歌词翻译,就能帮助听众理解侗族大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实际上,歌队领队吴虹飞已经从5月的演出开始,为听众将《布谷催春》等曲目的歌词翻译成汉语:“布谷鸟叫了,我们就相约着一起上高山……”(姚斯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