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其他曲艺形式,评书艺术更显得惨淡经营。著名的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等近年来大都有“淡出”的趋势,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缺少新的评书段子,创作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有令人担忧的是愿意献身研究评书艺术、发展评书事业的年轻人微乎其微,说评书艺术后继无人,面临绝迹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那么,是让评书艺术在时代的荡涤中自生自灭,还是让它适应市场的需要,重新焕发出艺术的青春?答案勿庸置疑。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近日用他那略带沙哑的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对新闻界诚恳地说:评书艺术必须走向市场,才能获得新生。 单田芳将评书艺术推向市场的道路可以说是非常的艰辛。前几年,电视事业的日益繁荣先让他想到了借助电视屏幕的翅膀带动评书艺术的发展。然而,把评书艺术用近似于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遇到的首要障碍就是资金的问题。古装电视剧需要相对巨大的投资,很多说书人用口技、手中的道具就能表现的场面,烘托的气氛,在电视剧中动辙就得数万元人民币。其次,电视行业竞争激烈,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水平、武打设计都技高一筹。在捉襟见肘的境况下制作的评书电视剧就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以这种形式制作的《风尘豪客》、《说岳后传》都赔了本钱,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单田芳又想到了电视书场,让说书人在电视屏幕中和观众见面,然而,这种形式也要比较高的投入才能完成。一方面是高投入,另一面又难以获得好的播出时间段,吸引广告客户,电视书场的运作也遇到了困难。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单田芳又回到了他起步的地方,将他苦心的评书新段子《百年风云》、《张学良》、《九七大案》、《古今奇案》等集中到了广播电台的“单田芳书场”中播出。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当年《随唐演义》、《大明英烈》、《大唐惊雷》的热心听众又回来了, 300多家电台的播放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收听者,每天通过无线电波,单田芳都能和他的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单田芳坦率地说:“起初没有把经历都放在电台上,是认为电台的影响没有电视台大,成本虽然低但赢利太少,难以支持他日常对于评书的搜集、整理、编撰,音像制品的结集出版所需要的资金。现在看起来,进入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赢利,如果培育了大批的受众群就等于培育了市场,听众认可了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谈论抢救评书艺术,使之进入市场化良性循环的问题,单田芳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要继承发展评书艺术,就要不断创新。“书”可以是老的,讲的是古代的事情,但它的思想应该是“新”的,新思想给了老书新的灵魂,这就是所谓的“老书新说”,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和当代人的观点解释古代的事情,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讲,单田芳又认为光有“老书”是不够的,评书的素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侠义题材,历史题材,应该有新创的近代、现代题材,说书人需要尝试新的东西。只有源源不断地进入新的创作,才能保证听众对新作品的需求量。单田芳举例说: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创作成好的评书段子,比如他新近录制的《水浒外传》,在这部评书中,他除了《水浒传》中108将的故事,又加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如“武松大闹平夙岭”、“时迁火烧少林寺”等,大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内容。又比如说《中国五千年通史演义》,像张衡、李时珍、像“四大发明”里都有许多故事可以说,像当代题材的《九七大案》、古今结合的《古今奇案》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最令单田芳感到振奋地是像《张学良》这样的不能算作新鲜的题材,获得了极好的收听率,许多海外的听众都成为了这部书的固定听众,成为了单田芳书迷。 对于评书艺术未来的发展,单田芳不乐观也不悲观,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还是加紧录制新创的评书段子,这些段子有他自己创作、演出的,也要有同行表演艺术家们创作、演出的,他期待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录制中心来代替自家简陋的录音间,用“声、光、电、三维动画”等手段充分体现现代书场的魅力。此外单田芳还要将自己所讲的12部书整理成白话小说出版发行,创作1000多集的新段子,以了却“多留点东西给后人”的心愿。2000年时,单田芳还要尝试与北京电报局合作在网上开通“单田芳书场”,借助CHINANET网把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华人都能享受到评书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