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的立意 浦东三林镇源始北宋,千年历史积淀出独具一格的江南民间文化。保存完好的民俗、传说、历史、风物、特产等凝合为江南水镇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 三林镇具备良好的自然、人文、经济基础,借卢浦、徐浦大桥及上中隧道与上海市中心相连,四条地铁线路在此交结,与世博园区、迪士尼乐园项目相毗邻。随着“经济强镇、文化名镇、都市重镇”的建设总目标的一步步落实,三林镇极有可能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亮点,上海都市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区。“三林镇:上海最中心的边缘”区位特点、浓郁的在地人文风情,正好给了现代大都市文化一抹传统空间。 本次调研,我们的立意在于挖掘三林文脉,注重传统的方面,同时又体现传奇、传说、民间故事的“时代融合性”、“民间共识性”等特色,把采访者自己也视作是“民间”的一份子,参与创造,希望有所整合、提升,能充分展示三林人文的历史魅力。方法上做到社会学田野调查、人类学观察、文学性体验结合,调研要有广度、分析要有深度,撰写的时候要有文学性,用文学性表述。 我们给自己提了三个要求: A)用文学性方法展示三林文化。通过对三林镇文脉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翔实挖掘,用故事的形式感受三林、理解三林、阐释三林,编撰一本综合的充分展示三林人文魅力的及文化意蕴的文化著作、文学著作。 B)展现三林文脉及其知识:为此我们特别编撰了一系列三林词条。 C)文化的解释。为这一充满魅力的千年古镇做出文化阐释,在中国文化与江南文化、世界文化与上海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多种矛盾分析中给三林文化的特质一个定位。同时,我们还要在三林文化中挖掘出千年来形成的关于人本身的“三林精神”。 二、调研的初步成果 1、三林历史与现貌故事:调研三林的历史与现状。历史:三林起源、发展,大事记、大姓家族的传承等。现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名企等。这其中要调研包括三林镇主要部门。这个部分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家了解三林现状做一个铺垫,当时感到这个调研不容易深入,也不容易融入第一期成果,但是,我们做了一些词条,编撰了一个简要的文化大事年表,这个还是有益的。做这部分的工作,我们不断找到了历史,也找到了历史文化中包含的三林精神。 2、散落于民间的奇闻轶事:搜集关于三林的民间故事。我们追求故事的原汁原味。有细节,有文化内蕴。这里面有民间祥异故事、宗教故事、爱情故事、战斗故事等,从老百姓的立场反应了三林文化特色。比如,我们从不少资料中发现龙在三林现形的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六月,一条白龙出现于黄浦龙华港,目光如电,一神人立于其首;清康熙二十六年端午日,北方的天空雷声滚滚,天降冰块,三林塘一带,白龙再次出现在水上。”这里既体现了三林文化中神秘性的一面,也与三林老百姓敬畏龙神,发扬龙的精神分不开。 3、与古迹遗存相关故事:老街;塘巷;古树;古石;三林河;桥梁;书院;寺庙;厅堂;石碑;西林八景(与历史建筑相关)等等。挖掘了既有的记录和描述,注意展示其承载的文化,另外与寺庙相关的庙会以及一些碑文等也作了收集。有些已经不存在了,比如三林八景,我们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希望能给我三林在未来重塑这些景观提供一些参照。而且,因为历史遗存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是主要是通过讲述历史传奇来描绘这些遗迹,希望人们能够从历史的发展中去感悟她们。 4、特色风物故事:刺绣;标布; 崩瓜 ; 酱菜 ;筠绣;瓷刻、本帮菜等,与三林传统中突出的吃穿住用行相关的都搜罗进来。乡土文化传承常常从一些手艺人身上开始,是他们用勤劳熔铸了本土与外来智慧,让民间风物获得涅槃般的生命力,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乡土的灵性与美,找到了江南的颜色和味道。比如,在搜集三林标布故事时,我们发现了黄道婆与三林的联系。在今天三林塘的法华学问寺中有一块纪念黄道婆的古碑,上面记录着这样一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布,教我纱,/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个联系后来成为我们写作三林标布的一个重点。 5、文艺民俗相关故事:舞龙;刺绣;庙会;城隍出巡;茶酒担;生育习俗;各种节日习俗;三林民谣;丝竹;三林地区沪剧等。比如三林舞龙、城隍出巡、圣堂庙会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老百姓的生活、信仰、审美体验,是三林的文化名片,也为今天三林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 6、历史人物故事: 搜集古今三林人物或与三林相关的重要人物,突出有历史影响的,有细节和故事的,如重要官员、文人墨客、商人、民间艺人等。一个地方出现了几个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就像山有了水,人有了眼睛,这个地方也就有了灵魂,所以我们选取了储昱、赵纶、朱天梵等多历史名人。 三、资料的甄别和筛选工作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调研,占有了大量资料,在整理资料和写作《三林塘传奇》时,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三大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展示和文学性描写的关系;历史事实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三林镇政府以及民间收集到部分三林地方志史料,比如《三林传奇》《三林乡志残稿》《三林古镇》《三林风情》《上海竹枝词》等,我们力图从中挖掘三林千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节点,收集细节,整理出大致纵向与横向脉络。 我们同时进行了实际考察。对年老镇民或家庭传统保持较好的镇民家庭进行资料整理,了解比文字史料更鲜活的口述历史,也对地方志进行补充,同时观察、体会当地人对事件的判断标准及立场。 另外,我们也注重以当下的文化发展方向为参照,为此我们查阅了政府工作报告及许多新闻报道。如《转型与发展:三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三林镇群众文化发展纲要》等,从中提取“三林现状”的考察脉络。对学校(三林中学、小学)、文化机构(镇文广中心、上林艺术馆、三林绣庄、三林文化中心等)、寺庙厅堂的实地调研。 我们强调:在调研和写作时,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印象与旧有僵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尊重历史文献、民间话语,尤其对现状的描述,更要从调研实际出发。另外,又要有相应的大事件进行深描,以点带面,力求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人对三林文化的兴趣以至共鸣。要通过具有延续性的事件、风物、习俗、民风将两段主题贯通一气,为历史寻找现代投影,为现状寻找历史根源,产生古今呼应——如何寻找这种线索?例如,三林庙会,实地了解三林圣堂(崇福院)文化以及周边相关情况,采访寺院僧侣以及周围文化名人、老百姓,了解庙会的相关情况:三林为什么复兴庙会?庙会究竟在三林乃至上海人心中有何地位?庙会的情况,比如规模、具体活动、参加人员等?庙会的影响?这里就触及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学术的,有些问题和现实利益、遗存形态有关联,如何处理?又例如,三林舞龙,搜集三林舞龙历史、种类、国内外影响、获奖情况等相关资料,调研三林龙狮队,采访舞龙爱好者的感受、想法,但是,如何让其神奇化又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审美习惯?再如,城隍出行的活动,实地调研西城隍等,思考在国际都市的上海,城隍在老百姓中有何地位?与乡村有何异同?结合城隍庙、崇福道院,以此为切入点,思考、挖掘三林的道教文化,及其是如何与民俗结合在一起。 民间风物【“三宝”(标布、崩瓜、酱菜),“三特”(老街、舞龙、圣堂庙会),“三绝”(刺绣、本帮菜、瓷刻)】这部分最能体现古代与现代的联系。我们在调研时就提出:这些民间风物的历史状况是什么样的?它们在当下状况是什么样的?体现了三林文化哪些特色?未来有哪些发展前景? 例如: A、三林刺绣:1)“顾绣”起于三林塘;张集“念祖堂”“静心多妙”斋内的故事;2)本地“筠绣”的历史资料、传承人故事;3)“龙之绣”艺术社之渊源;4)刺绣宫装;5)创生时期、鼎盛时期对国内国外的影响、地位;6)当代传人杨彩英采访; B、三林塘标布:1)标布出现的独特性;2)“纺织中心,衣被天下”的鼎盛;3)标布进京城故事; C、三林砖雕木雕:1)是否有本地砖雕木雕高手;2)本地古宅古迹如中林街凝秀堂、胡家巷曹门赵氏贞节牌坊、道庙上雕刻出自谁手;3)清末雕刻名家陆德山的“德山雕”是否有遗存、传人;4)德山雕代表作:陈行陈姓锦心堂、新场镇东岳观一对“忏亭”; 2、历史展示和文学性描写的关系。 我们在两个方向上做了一些思考:1)用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的方法。格尔兹说,要人们关注一个民族志记述的理由,不在于作者能够从遥远地区捕捉原始事实,然后像面具或雕刻那样把它们带回家,而在于他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澄清这些地方的情况是什么,从而减少出自未知背景的未知行为造成的疑惑。 我们在衡量自己解释说服力时所必须依据的,不是大量未经阐释的原始材料,不是极其浅薄的描述,而是把我们带去接触陌生人生活的科学想象力。2)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方法:《文化苦旅·序》中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无论是现存的古迹还是已经消亡的,都应该成为考察对象,包括早已消失的“西林八景”,要让它以文学的形式继续保留下来,这就牵涉到文学性表述的问题。同时,总结过去在处理古迹文物方面的成就和不足,探讨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此外,还能够结合一些历史故事、民间风俗,使得对古迹遗存的描述更加生动,贴近当下。 文学性表述要求要用故事说话,用情感说话,用情感影响人心,影响读者。为此,我们特地参考了不少地方志、旅游攻略类的图书,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与这些书籍区分开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并用文学笔法展示三林塘文化魅力。 3、历史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调研和成果反应,也有创新的问题。文化寻根——挖掘提炼三林塘传奇,整合三林塘文脉遗存,展现三林塘文化魅力;提升三林文化,在国际大都市边缘打造一个古典、诗意的文化走廊。 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庙宇,都有它的故事、传说。基本史实不能虚构,但文化可以创新。如何让这些突破文史掌故的层面,变成有故事有阐释的文化财富?实地调研得到的法华学问寺(佛)、崇福道院(道)、三一堂(基督)、慕家桥、陈村观音堂、三林中学等材料,宗教、教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成果如何深化?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对古迹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描述,包括古代留存下来的和现代重新修缮的部分。通过采访资料及相关文献对它的历史进行了解,注重一些具体的时间节点,以历史的眼光对古迹进行考察,捕捉原始事实,它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多少重大的变迁?这些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的领域对这种变迁进行解释和合理的文化想象。 基于当下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三林塘起源故事;乾隆南巡故事(涉及东庙桥、龙凤照壁传说、念祖堂、小陈家宅);清末筠溪文汇(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历史背景,描绘筠溪艺苑文人相聚的场景,依据事实框架填充发生在朱氏兄弟、郭铜川、沈学思等人之间的故事);茶担郎的故事(涉及内容:茶酒担习俗、婚宴流程);明清“赵半镇”与“王半镇”(主要人物赵纶、赵奎壁等);三林刺绣(“顾绣”起于三林塘张集“念祖堂”“静心多妙”的故事);赵纶、朱天梵等历史名人的故事;三林塘标布(与黄道婆的关系、织布巧手梅孙氏故事);本帮菜(杜月笙私房菜的一次厨师比赛与三林厨师掌故,德兴馆创始人与其它厨师转战浦西大饭店故事,海派菜系的文化渊源);南园(主要记叙玉玲珑传奇,它是如何从南园转移到豫园的,它沉到黄浦江底的故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一些巧合的故事。南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南园背后的故事可以永远地流传下去);庞宅:从描述这座老宅的外形为起点,揭示老宅背后的一系列回肠荡气的故事,侧重于描述庞松舟遗孤庞伊民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展示一个关于战争、时代、亲情的悲剧故事。展现一个普通人的不寻常的故事。写一个不是传奇的传奇;马家桥(以慕容棠的悲剧故事为主线,表现一个性格如水的男子的坎坷的人生历程。同时,这也涉及三林刺绣的起源,与民俗的内容结合起来,但还是以故事为重点,刻画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男人);和澜桥(赵家小姐爱上豆腐郎的故事);崇福道院、庙会、舞龙、城隍出行、民歌、沪剧、诗歌等文艺作品的材料的整理。 三林民间故事和传奇的特点 三林民间传说形态丰富、特点鲜明。 一、宗教色彩浓郁。三林宗教文化发达,宋徽宗年间就建有崇福道院,宋绍兴年间建南积善寺,南宋时建西林忏院等。目前,三林地区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6个——崇福道院(道教)、西城隍庙(道教)、法华学问寺(佛教)、西昌庵(佛教)、三一堂(基督教)、杨思天主教堂。宗教文化的发达,直接影响了三林的建筑和风俗民情。 二、人文特色鲜明。明洪武元年,设三林庄巡检司于此。三林教育自此快速发展,一批文化名人相继诞生,明代有刑部主事赵伦,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储昱等,清代有书法家张照、浙东知县张端木等,民国时期有辛亥志士朱天梵、沪剧大家筱文韵等。《西林杂记》说:“地以人重,不以地重人。”名流聚集,人才辈出,三林民间故事传奇多了不少人文气,多了不少文人创作的韵味。 三、大众生活气息厚重。历史上,三林境内的水道与浦东区域的内水道组成紧密的水网脉络,“一潮通百港。”水域多,使得三林交通和商贾发达,水利工程完善,使得三林富庶,百姓安乐,文化兴隆,一批民间风物和艺术纷纷传承至今。例如,建筑上多桥,每一个桥都有一个故事。我们采风中得到“三宝”(标布、崩瓜、酱菜),“三特”(老街、舞龙、圣堂庙会),“三绝”(刺绣、本帮菜、瓷刻)的故事,非常生动。它们已经成为三林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四、现代都市品格。我们调研中发现,这里和现代上海联系起来的故事非常多,许多故事发端于此,终结于上海老城。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三林的龙狮传说与风俗故事。 三林多水,也因此有了许多关于龙的传说。老百姓深信三林有神龙潜于塘水之中,世世代代护佑着三林大地。乡志里甚至有三林龙多次现形的记载。或许就是从北宋林乐耕开始,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力之美的宣示,三林逐渐兴起舞龙的风俗。后来,三林舞龙创造性地与狮、鼓结合,并融入武术和沪剧舞蹈等多种元素,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三林龙狮蜚声中外,并被列入全国非物质遗产名录。可以说,三林人的历史不仅与三林塘这片土地、这条河流密切相关,也与三林舞龙相生相伴。三林龙狮艺术里蕴含着三林人的精神。这是一种开拓进取,团结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三林人创造了不平凡的历史,让一个不知名的乡下小镇变成今天的浦东重镇,在上海熠熠生光;这是一种崇尚水的灵动与力的刚劲之美的精神,三林人总以敏锐的目光,在历史的大潮中相时而动,能屈能伸,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奋力拼搏,凝结出一个个芬芳的果实。 民间故事传说与文化大都市建设 三林塘千年历史积淀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化,保存完好的民俗、传说、历史、风物、特产等凝合为江南水镇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 。这些文化为今日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照。 一、文化寻根与文化想象为文化建设提供基础。 三林镇——“最中心的边缘”的区位特点、浓郁的在地人文风情,正好给快节奏大都市生活带来一抹悠然闲适之情。今日的三林古镇具备良好的自然、人文、经济基础,又借卢浦、徐浦大桥及上中隧道与上海市中心相连,四条地铁线路在此交结,与世博园区、迪士尼乐园项目相毗邻,如能得到充分地宣传开发,可形成“上海(海派都市观光)——三林(江南民间文化)——迪斯尼(国际主题游乐园)”黄金三角旅游线路。随着“经济强镇、文化名镇、都市重镇”的三林建设总目标一步步落实,三林镇极有可能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亮点。 而这个新亮点离不开文化寻根和文化想象的力量,三林文化魅力是其根本源泉。民间故事和传奇,正是这种文化寻根和文化想象的基础。 二、传承与创生:上海国际文化大都会建设与传统的现代性创生。 首先是文脉继承。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三林塘传奇来整合三林塘文脉遗存,并用文学笔法展示三林塘文化魅力,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边缘打造一个古典、诗意的“文化”空间,这要求我们,研究,但是不拘泥于考辩旧迹;挖掘,但是不拘泥于旧有实存,做好文脉的现代延伸和演绎,应该加入当代人的理解和创造。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思考的。说到底,我们的调研成果不仅要有利于宣传三林,也要为三林的文化产业的创生提供条件。 三、历史与当下的产业对节点。 我们这次特别重视景观故事、风物故事、特产故事等的挖掘、整理和研发工作。我们着重思考了以下两个个问题:1、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现代化诠释、改造?2、传统文化如何市场化,产业化? 这种挖掘是可以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土特产、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地方生活资源的开掘利用(风俗节庆)可以直接结合的。不是为这些直接服务,但是,会形成这种产业化发展的底层基础。(葛红兵 专家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